访翰林刘德熙故居有感
文/廖燕英
一世清贫两袖风,
君侯本色与荷同。
丹心铁骨曛明月,
山谷如床云作蓬。
以责尽忠以孝树人以廉养德
——寻乌明清第一大清官刘德熙
寻乌县映山红志愿服务队:廖燕英
一、人物生平简介
刘德熙(-),字穆士,江西长宁县(今寻乌县晨光镇龙图村)人。德熙自幼聪慧勤奋,才识博达。历任湖南临湘、耒阳知县,以清廉爱民著称于世。●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府长宁县南桥堡龙图村;
●嘉庆十八年癸酉拔贡;
●道光二年壬午科中式举人;
●道光三年癸未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
●道光五年乙酉父亲刘宗棨去世;
●道光九年己丑参加会试中式为贡士;
●道光十三年癸巳参加殿试以第三甲第三十三名及第朝考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后散馆;
●道光十七年应秦安知县严长宦之邀编纂《秦安县志》;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在乡主修家谱,并纂长宁县志稿(后为光绪二十五年《长宁县志》所采用);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任湖南临湘县知县,在任期间主修临湘县志,并与徐湘潭共同整理前辈文人吴之章的《泛梗集》;
●道光二十五年乙己任耒阳县知县,第二年离任;
●道光二十六年,再任耒阳知县;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七月卒于耒阳知县任上。
●光绪二十五年《长宁县志》卷第十一《选举志》云:刘德熙,号穆士。道光己丑刘有庆榜,任湖南耒阳临湘县知县。
二、祖德追溯
(一)清乾隆五十一年(),刘德熙出生于长宁县南桥堡龙图村的一个官宦之家,其曾祖刘承镇曾任山东即墨县典史,在任期间,值川楚战事频繁,朝廷屡次发兵征剿,所过州县征需过亿,然而刘承镇克己奉公,不愿以派累民,在定州任上止年余,民德归厚。
(二)祖父刘兆清曾任定州直隶州知州,刚正不阿,在云南任罗平知州时厚待少数民族,用法尚宽,因而得罪了巡道。朝廷闻刘兆清官声,下旨召见。圣旨到达巡道时,巡道故意压了几天,待刘兆清接到圣旨时距皇帝召见仅有三天,按正常行程根本无法复旨。刘兆清毅然奉旨万里上朝,累死三匹快马,自己按时赶到朝堂,三呼万岁之后口吐鲜血,圣上也为之动容,责令吏部查明情况后严惩了云南巡道。祖父刘兆清故后,江西文化名流,时称“贞堂九子”之一的永丰人徐湘潭为祖父撰写墓志,这事对少年刘德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绩考究
1、聪慧勤奋,才华横溢
德熙自幼聪慧勤奋,才识博达,勤奋好学。清嘉庆十八年()(27岁),刘德熙被选拔为拔贡;道光二年()(36岁);,他中式壬午科举人;道光三年(),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道光九年()(43岁);刘德熙参加己丑科会试,中式为贡士;这些年,因服孝至道光十三年()(47岁),才得以参加癸巳科殿试。中进士殿试场上,他精神抖擞,不慌不忙答了两首诗。第一题限韵作归字五言,他拟题为《春色先从草际归》,写道:屈指韶华近,江梅几片飞。
鼓声催葛破,草色载春归。
生意真先得,芳期信不违。
翻因新邂逅,细认旧容辉。
南浦情深浅,西堂梦是非。
风光拟泛泛,烟景又霏霏。
何处寻偏缓,遥看影尚微。
独怜心一寸,长此仰恩晖。
诗中写出了刘德熙想报效朝廷的决心和意愿。第二首七律题目《老将》,他一挥而就写下铿锵诗句:凌烟阁上画图新,百战犹存报国身。
青史千年昭汉绩,白头万里冒胡尘。
囊无薏苡何尤谤,座有葡萄但饮醇。
翘首天弧豪气在,挽强终不让玢粼。
终以第三甲第三十三名及第,授翰林院为庶吉士,奉命留朝整理、补抄《四库全书》。道光十七年()(51岁),刘德熙应秦安知县严长宦的邀请编纂《秦安县志》,他在《秦安县志》中关于陈纪城位置的判断,引起后世学者的争辩及高度重视。还在临湘任上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主修《临湘县志》;刘德熙在职时不仅为所任地方作岀了特大的贡献,还为家乡长宁县文化历史研究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道光二十一年()(55岁),刘德熙主修家谱,并编纂长宁县志稿,他的县志稿本在故后的光绪二十五年《长宁县志》采用,该县志打破了自康熙十二年以来县志四柱六卷本体例,内容丰富,记载详实,仍为当今学者推崇。后与徐湘潭共同整理家乡前辈文人吴之章的《泛梗集》。2、以孝树人,以责尽忠
刘德熙的仕途一生中的确相当坎坷,道光五年(),刘德熙之父刘宗棨去世;居家守孝德熙痛定反思:父母含辛菇苦将自己养大,自己几十年忙于学业的交游,仕途的前程,一直对他们的照顾力不从心,别说尽孝道,连父母有病在床未能服侍,还让他们对自己的远游而担忧。而今父亲撇手而去母亲垂垂老矣,又亨受不到自己的孝养,那要儿子还有什么用呢?自古以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自己满怀学识不能感其悟,那读书又有什么用呢?自己父母不能孝顺以后外出做官如何能为乡亲百姓办好事呢?此刻“我能数尽青丝发,只有亲恩数不来″啊。于是留下来为白发苍苍母亲尽自己的心意以弥补自己远游造成的不孝之过。不久,接着其母逝世,连续在家守孝九年,因守孝误时才及第。然而三年后散馆时,因接受朝堂散馆考试,时限韵“惟”字作赋,因长宁话中“惟”“维”不分,他不小心把“惟”字写成了“维”字,而被降级先后到湖南临湘、耒阳县任知县。光绪七年重订《长宁县志》卷二《人物志·文儒》云:刘德熙,字穆士,道光九年进士,官庶常,以散馆赋官限韵“惟”字,偶书为“维”,改知县,卒于耒阳任。生平才识博达,为官有循声。光绪二十五年《长宁县志》卷第十一《选举志》云:刘德熙,号穆士。道光己丑刘有庆榜。任湖南耒阳临湘县知县。虽然因“普通话”不准,虽然耽误了更好的前程,但是,这些丝毫也没有改变他为民公仆的初心。道光二十三年(年),他刚到临湘时,见当地民风粗鄙,陋习盛行,便决心“兴学办教以革陋除弊”。他筹资在临湘县里办了十所免费学校,挑选本县十名品行端正的儒生到学校去担任教师。办学期间,刘德熙还经常用自己的奉禄聘请有名望的先生为寒门子弟授课,以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视野常识。为了进一步强化老师们的责任心,每个月他都亲自到各学校,对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成绩进行“评骘精允”。办学期间,他不但自己“不受一钱”,还要求各个学校也要做到廉洁办学,规定学校凡收到学生拜见老师的礼物或其他费用,全部都作为养廉银捐到县衙,以贴补困难学子之日用,让更多的乡村孩童能够上得起学。刘德熙这种重视教育方式方法后来对所任职的地方发展的起了非常大作用。两年后,刘德熙调任耒阳县知县时,临湘县士民都万分不舍,他的事迹代代传颂,士民“至今思之”。卷十二《人物志·仕绩》云:刘德熙,翰林院庶吉士,特授湖南临湘耒阳县知县,升用同知直隶州。宏才博学,洁已爱民。县有陋,革除殆尽,不受一钱。前县令移有难案,数十年不决,公到任,判断如神,民皆欢服。二县皆有刘青天之号。在任弃养回榇之日,两邑百姓焚香祖饯,有泣下者。3、以身作则,以廉养德
道光二十五年在耒阳县任职时,刘德熙躬亲力行,实地进行民意暗访,下到乡村调研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对除陋习、毁淫祀、禁妖巫、兴教育、敬老人等重立令文,以条理、法规进行治理县邑;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