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珍宝田*》
作者:方宗珪
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5月
开本:16
定价:86.00元
ISBN-7---5
内容简介
《寿山石珍宝田*》为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寿山石文化丛书”的第4种,前3种分别为:《寿山石鉴藏指南》《寿山石文玩钮饰》《寿山石历史掌故》。本世纪伊始,著名寿山石文化学者方宗珪先生在其数十年专研寿山石历史文献和文物资料的基础上,开始着手编撰“寿山石文化丛书”。他认为,寿山石自开发以来的一千五百余年间,以其独特的意蕴,融汇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成为立足于中华文化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寿山石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他主张对寿山石的鉴赏、收藏应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寿山石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寿山石文化丛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编撰。
该丛书的前两部《寿山石鉴藏指南》与《寿山石文玩钮饰》于年出版。前者详细介绍了寿山石的品种分类及以此为基础的鉴赏和购藏,后者专述寿山石印章的钮式演变和薄意雕刻艺术,从历史溯源和当代收藏风尚两个维度展示了寿山石文玩艺术品的诞生过程。第三部《寿山石历史掌故》于年出版,可视为一部通俗的、写给大家看的寿山石断代史。
《寿山石珍宝田*》堪称该丛书的“压轴之作”。田*是中国印石中最珍贵的瑰宝,资源稀缺,向为金石家梦寐以求的篆刻良材。清初,田*石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被尊为“石中之王”,更成为皇位、权力的象征。《寿山石珍宝田*》旨在从科学、文化的角度审视探索田*宝石的产地概貌、矿质成因、品种鉴识及其蕴含的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全书分为:田*溪人文景观,田*的成因与矿质,田石的品种、评级及鉴定,田*文化内涵,田*石的开发与市场及田*珍品赏析六个部分。为了写好这部田*专书,作者曾几度前往寿山调研,其中两次组织专题考察团(组)到田*溪进行实地考察,用脚步丈量孕育田*的每一寸土地。文字定稿以后,作者又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漫长的时间搜集、遴选图片,力求书中所用插图能反映田*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典作品。全书呈现精美图片余幅,大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田*艺术品。阅读此书,不仅使读者有机会领略田*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石文化,同时也一定是一次美不胜收的艺术之旅。
《寿山石珍宝田*》的出版,为“寿山石文化丛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真正实现了从文化、历史的视野揭开我们的民族瑰宝——寿山石神秘的面纱,是近年不多见的对寿山石文化做立体解读的专书。
作者介绍
方宗珪,字方石,号阿季、老石人。年2月生于福建福州。擅书画,精雕艺,致力寿山石理论研究50余载。出版有《寿山石志》《寿山石全书》《中国寿山石》和《寿山印石研究集粹》(日文版)等十余部专著。历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印石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理事等职。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获“特级名艺人”“福建省工艺美术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田*珍品赏析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清·杨玉璇作
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精选色正质纯田*石为材,人物与座分别由两块组成。通高11厘米,底宽5厘米。取材被尊为禅宗“东土第一代祖师”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刻画祖师赤足站立芦苇水浪石座上,左手捧僧履于胸前,右手轻轻提起下垂的袈裟,神态淡定,眉目传神。须、发、眉、眼点染黑墨,衣纹随风飘逸,领袖线刻纹锦,雕工精致,刀法娴熟。
背面署阴文“玉璇”款,系杨老早期杰作。该传世稀珍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浮雕蟠螭钮长方章清·董沧门作
章材质纯色正,切割规整,上部保留石璞天然皮层,高6.3厘米,长3厘米,宽1.8厘米。作者利用印顶色皮刻制浮雕蟠螭兽纹图案钮饰,线条简洁,古意盎然。印底篆刻朱文“荔香斋”三字,署隶书阴刻款“沧门”二字。
沧门名董汉禹(?—),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精书画篆刻,亦善制砚雕钮,篆刻疏密自然,规矩工整,不流时俗,惜传世作品甚少。嗜好收集古籍、文玩,与当时著名砚石、印章鉴藏家*任交往密切。*任《秋江集》中有“董生病后杨生殁,谁复他山我错攻”诗句,并注云:“董沧门,杨洞一,皆善制砚,兼工篆刻,客余署中三载,今沧门病且老,而洞一宿草芊芊矣。”林佶《朴学斋稿》亦称沧门“善刻印,能制钮”。
董氏生前曾篆刻《武夷名胜》一卷,于乾隆年间由汪启淑编辑出版,惜稿本毁于丁丑之役。他的篆刻、钮雕作品传世亦罕。此印章石材、钮雕及篆刻俱佳,更为难得。
乾隆御玺《鸳锦云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皇帝御制田*石玺印、文玩不但量多而且制作十分精致,他甚至亲自参与设计、审定,吸收各艺术门类精萃,融会贯通,别出心裁开创新技法,极尽繁缛华丽,留下不少具有皇家风范的珍宝。其中以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田*三链章》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鸳锦云章》九读套章两组田*御用宝印,堪称绝世之作。
《鸳锦云章》又称“九读组章”,由九枚方形或长方形印章组成,印材石质除“七读”和“八读”为芙蓉石外,其他七枚均为田*冻石。印钮圆雕螭虎、甪端、辟邪神兽及天马等动物。印文由“循连环”三字不同组合,每印九字,成“井”字排列,甚为奇特,反映出儒雅风流的乾隆帝对汉文化研习之深。
素钮对章清·和硕怡亲王用印荣宝斋藏
荣宝斋收藏田*石珍品颇多。此副田*石对章,体量硕大,章形方正,每枚高8.2厘米,长、宽均6.9厘米,重量分别为克和克,系由整块优质田*石璞开料制成。质地洁净无瑕,外表色泽明亮如金,里层渐转泛白,两章体并列摆放时,色、纹乃至红筋皆浑然一体,顶部保留原石自然形态,不施雕饰,凸显出美轮美奂的“金裹银”独有特征,堪称寿山田石中之稀珍。
印底篆刻,一方为白文“和硕怡亲王宝”,另一方为朱文“冰玉道人之章”。据史料文献记载:“和硕怡亲王”是康熙十三子允祥的爵号,虽与雍正非同母所生,但自幼“晨夕聚处,手足情笃”“形影相依,集唱和”,雍正继位后封为怡亲王,成了他的亲信,任总理大臣兼管内务府,也是造办处的最高领导人。雍正八年允祥病故后,怡亲王爵位由其七子弘晓承袭。
弘晓号冰玉道人(—),擅书法,好藏书,风流儒雅,一生留下大量寿山石珍品,多已散失无存。这对玺印历数百载沧桑尚能完好无损地流传至今,实属万幸。
该对章现由北京荣宝斋收藏。
吴昌硕自用田*石印章中国印学博物馆藏
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独步艺坛,被推选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引人瞩目的一位大师。平生有石癖,尤嗜好田*石章。相传江南李筠庵曾以田*章求篆,他刻罢却不署款,不忍心往石上动刀,恐伤石面。李欲加刻跋文,昌硕答道:“如此佳材,何以加以黥玷?”后在石主的再三恳请下,不得已才选一处不起眼的位置刻“老缶”两个小字,以保持田*印材的完整。惜石之心,可以想见。
光绪年间,吴昌硕曾受命出任安东县令。因不善逢迎,仅一个月即辞职,为此特刻一枚瓜鼠钮田*石“一月安东令”方章。现中国印学博物馆内藏有吴昌硕生前自刻田*石章十多枚,正是吴老珍爱田石的见证,其中包括“苦铁”“一月安东令”等常用印鉴。
薄意渔翁得利方章当代·林文举作
章材为乌鸦皮田*冻石,正方形,上部呈自然圆顶,高5厘米,长、宽均为2.2厘米,重51.2克,保留部分乌鸦皮色斑纹,衬托出肌理纯净温润丽质,内蕴宝气,品相绝佳。
作者惜皮留巧,因材施艺,在章体四周分别镂刻薄意图像,正面塑造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大肥鱼的渔翁。右侧小道旁芦苇丛生,水浪拍岸。背面取皮色精刻蟹、虾,栩栩如生,跃入人眼。附拓片亲笔题识,评石论艺,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可知此乃平生得意之作。
作者林文举(年生),福建福州人。出生于石雕世家,幼得父林棋俤启蒙,嗜好攻石。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执教多年,私淑林清卿,专攻薄意技艺,融入书画精粹,开辟薄意艺术新境界,博得金石鉴赏家赏识,赞云:“不媚不俗,清丽洒脱。”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薄意双燕迎春长方章当代·林荣基作
章形长方,顶呈金字塔状,造型稳重大气,高3.5厘米,长2.3厘米,宽1.8厘米,四围包裹乌鸦黑皮,浓淡变幻,富有光泽,肌理晶莹通透,偶现红筋,质色俱佳,田石良材。作品巧用色皮,以薄意掺浅浮雕技法刻《双燕迎春图》,繁枝穿插疏密有致,双燕轻盈漫舞其间,融诗画于石面,犹如一幅水墨画,显现出浓浓春意。
作者林荣基(年生),福建福州人,系寿山石雕东门派第四代传人,幼受父林寿煁艺术熏陶,后就读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擅长浮雕、薄意,传承东门派林氏家法,以构思缜密、刀法严谨闻名于世。此章是其年届花甲正当技艺炉火纯青之时所作,需倍加珍惜。
内文版式欣赏
目录
版权页
销售链接
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寿山石珍宝田*》图书在荣宝斋在线商城目前正在限时优惠热卖,欢迎扫码进入荣宝斋在线商城购书!
-
荣宝斋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