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乌鸭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鸭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不多,它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许多小石子一颗一颗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里的水位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乌鸦喝水》
反复品读《乌鸦喝水》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联系自己及同行在教育教学中多年的疑虑和困惑,若有所思,记录点滴顿悟和思考。一是:需求是创造创新的前提。你看,乌鸦口渴了,想到处找水喝。为什么“到处找水喝”?因为乌鸦“口渴了”。所以,“口渴了”,就是乌鸦的需求。需求,产生欲望,欲望,形成动力,从而让乌鸦绞尽脑汁,自动自发,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险,去创造、去创新,终于奇迹般地喝到了水。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必须要让学生“渴了”对水求之不得!如何让学生“渴了”呢?这是一个教师是否知识精博、教艺高超、智慧丰满、功底雄厚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五常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世界。尽管人们说他是一位才高意广的狂人,但他对他的老师艾智仁教授却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佩服老师那出神入化的教学本领。张五常先生讲,学习经济学必须掌握许多概念,用什么方法能最有效地引导学生记住并弄懂这些概念呢?有着高超教学艺术的艾智仁教授,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他曾经给同学们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去到一个有很多石头的海滩,在没有任何度量工具的情况下,要知道某石头的重量,怎么办?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纷纷利用一切资源查阅资料、检索概念、寻求办法。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没有一个人找出正确答案,但却使学生在不断的“渴了”中求索,从而解决了许许多多教育目标中需要解决的概念和难题,二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靠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自己不探索、不研究,靠听,那是听不来的。乌鸦之所以能喝到水,正是自己探索研究的结果。你看,乌鸦开始想了,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因为瓶口太小,自己的脑袋太大,脑袋进不去。为什么脑袋必须进去呢?因为瓶子里的水太少。怎么办呢?乌鸦进入探究状态:把瓶子口闹大点?没办法,不可能;用石头砸瓶口?瓶子也会烂,也不可能;能不能把自己的脑袋搞小点?没有那个本事;能不能抱起瓶子来喝?这是人的行为,我是乌鸦,不行;能不能把水倒出来喝?也不行,一倒,水会立即渗到沙子里去;最后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把瓶子里的水位提高?怎么提高呢?试试看,乌鸦先是把一些树叶、纸片等杂物投进去,结果投进去的东西全都漂了上来,水位却没有提高。这给了乌鸦一个启示,投放的东西必须沉下去才行。于是,乌鸦选中了一个大石块,正在搬动,突然一想,不行,这个石块比自己的脑袋还大,进不去,必须换成小石子才能进去。于是,乌鸦把一个个小的石子不断地投了进去,随着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随着水位的不断提高,乌鸦高兴了,并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水面终于提高到乌鸦伸进嘴就能喝到水的程度了,乌鸦成功了。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其一,把“学生先听老师讲”,改变为“学生首先自己学”。怎么样学?自己学习的过程,既是“读”的过程,更是“想”的过程,是“阅读”和“思考”的综合过程。学什么?学出“知道”的东西来,学出“不知道”的东西来,学出“怀疑”的东西来,学出“有疑惑”的东西来。一句话,学出问题来。问题意识,就是创新意识的基础;问题能力,就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其二,要想让学生探究,必须给学生构建若干个探究的平台。比如,合作互助、交流沟通的借力发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大家说、听、争、议、辨,集思广益。《乌鸦喝水》中讲的是一个乌鸦的故事,如果有几个或者更多的乌鸦,那么,众多的乌鸦合作探究就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自由展示、充分表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大家敞开胸怀,接纳别人,相互帮扶,畅所欲言地讲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出这个问题我是如何思考出来的,怎么解决的,我是如何实际应用它的。其三,“学生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老师主导”,是教学过程的另一个方面。老师如何第一?老师不是讲师,而是导师,指导、诱导、引导、辅导、启发、点拔,提示、提醒、劝告、暗示、激励、评价、示范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老师即时、即兴的教学行为。为此,老师要脑到、眼到、心到、口到、情到、行到,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亮点,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忽视老师的讲授,没有讲授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关键是老师为什么要讲,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样讲,讲到什么程度。其四,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大胆问出问题,问出好问题。学起于疑,最重要的不可忽缺的想象力,不是起于答,而是起于问。学生不懂得问,是不可能有反复的想象力的。老师:请您把问题当做宝贝吧!学生如果没有问题,那么您的课堂一定有问题!老师不要怕课堂上学习暴露问题,暴露问题是好事情。如果不让他在课堂上暴露问题,以后中考、高考就一定要有问题,还是把问题留在课堂,不要留在考场上的好。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瞄准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惑,这样就一定能够真正优化教育教学生态,构建高效课堂,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内驱力,推动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