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个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两条线索看似无关,却有着内在联系的故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书中的隐喻来逐一体会。“卡夫卡”在捷克语之中,是“乌鸦”的意思,而在传统的日本文化认知中,乌鸦是一种可以根据其叫声,来占卜吉凶的灵鸟。田村和中田两个主人公,在他们各自的故事线索之中苦苦求索。慢慢地,他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凝结出一层厚厚的外壳,将自己包裹其中。
正如上文节选中所说的一样:“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
这堵高墙,事实上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精神世界中下意识地累积起来的精神壁垒。纵观全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故事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继而带动了对自我灵魂的发掘。两个主人公,一个少年田村,一个老年中田,作者村上春树经过这样巧妙的安排,让我们得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的精神世界。
无独有偶,尝试去描写这样的精神壁垒的作家还有很多。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最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那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篇小说曾经进入过中国的语文教材。当年,在连读书心得都有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下,我们中的许多人恐怕都会对这篇小说产生狭隘的理解。诚然,契诃夫的行文中充满着辛辣的讽刺。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沙俄恐怖统治的控诉,却往往会忽略掉作者对小说主人公所谓“装在套子里”的绝妙设定。
无形的精神壁垒,和有形的保护套,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发现这是同一种东西。而这种事物的诞生,原本就出自于人类的生物本能。而且,这也是人性的独特之处。每个人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就不能称之为人。而如何才能把自身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正是我们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是的,我们不断地尝试着让自己从滚滚的人流中独立出来,在保护自身的同时,也在更加明确着我们的个体人格,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很显然,这是一个自发的,并且,伴随着痛苦的过程。我们须要孤独地去面对这种个人优势的发挥,因为没有人能跟你拥有同样的性格特点。
但是,这种孤独在很多时候又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之一。人性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我们在不断地随波逐流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且,这种人格又开始成为我们与外界之间的节流阀。
保持自己的个性,享受这样的孤独,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承受了这般洗礼后,我们才会发现深埋在心底的情感面貌究竟如何。在自然界中,很多事情都存在着共同的特性。有人形容每个人的个体都是“沧海一粟”,这是一个多么贴切的比喻啊!熟读农谚的人们会发现,人类不仅在个体的质量上像是沧海一粟,甚至从行为上来说,也和稻田之中的秧苗有着相当多的共性。插秧的人永远不会将过多的秧苗插在一起,而是会保持着一定的间距,不可过密,不可过疏。而这个间距,放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和我们的精神壁垒又有什么区别呢?
自然规则如此,人性如此,我们不必去刻意地建筑与他人、外界之间的精神壁垒,却也没有必要因为这道壁垒而感到恐慌。我们需要的就是在保持距离,而又积极融合大众的同时,不断地发掘自身的优点,使之发挥到极致。
这个社会,如果把它看小了,就相当于一个小的团队。任何一个团队都不可能只要一种人才,而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特点。(代表着一种人才)正如梁山上不能只有宋江,也不能只有武松、李逵或者王英,《西游记》里不能只有孙悟空,也不能只有猪八戒或者唐僧一样。各个领域、各种能力的人越是形成互补,团队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因此,团队须要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有自己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最好是团队中其他个体所不具有的,正好可以弥补团队在某个领域的不足。了解了这些以后,你就会相信个人的优势有一定发挥的空间了。
但是,这首先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也就是优势,比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比如公关能力、谈判能力,比如技术能力、执行能力等。如果你有,并且是别人没有的能力,那么,你在团队中的优势就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别人有的能力,你有,别人没有的能力,你也有,那么,你在团队中的优势一定是最大的。说白了,这个社会只要你做你自己,就足够了。但是,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你不必随波逐流,只须要独善其身,把自己最宝贵的一面发挥出来。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么,就足够了。
心理过墙梯
精神世界保护层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客观存在的过程。我们所说的顺其自然,也就是说要跟随自己最初的感受,去做出判断。而不要过多地通过其他因素来加以干预。当我们下意识地尝试去和人群保持距离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存在着某种“社交障碍”。不要恐惧它,不要抗拒它,当然,也不要被它所束缚,甚至禁锢。
保持对社会和世界的关心,保有自己独立的精神领地,才是我们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