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公元年,历经多次科举考试的张继,终于中了进士,可惜诗人还没来的及在仕途上大显身手,安史之乱爆发了,为了躲避战乱,张继只有漂泊于吴越地区,在这种颠簸流离的生活中,张继心眼目睹了战乱给老百姓造成疾苦,自己也是有家不能会,浓浓的思乡、渴望和亲人团聚的悲楚涌上心头。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战争的厌恶,对客居他乡的忧愁,当这些思绪交织起来,张继是孤枕难眠,于是在一个凄凉的夜晚,愁绪万千的张继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的妙笔生花之处
用词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让人身临其境的画面在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诗人以月、霜二词为静,以乌啼为动,在乌鸦的鸣叫声中划破夜空,一种凄凉感扑面而来,定下了该诗的总基调;在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岸边的江枫为静,船上的渔火为动,在这一静一动无话可谈之中,将诗人内心孤独表达。
在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以“寒山寺”为静,以“钟声”为动,用寒山寺的钟声这种动静结合行为,来衬托乘坐孤寂小船的诗人,无处落脚,只能暂落岸边休息悲凉景象。
写景虚实结合,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在诗的第一句,月亮高悬,乌鸦鸣叫,这是看到实景,而霜满天如何能看到,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看到也只是黑色,所以说霜满天是虚景,只是诗人在寒冷夜晚感受到,四面八方侵袭而来寒意,有感而发而已,只是把身在异乡凄凉感表达出来。
在第二句中“江枫”为虚写,因为诗人在船上,四周一片漆黑,如何能看清岸边的枫树,在“伤春悲秋”的诗词环境中,枫树代表秋天,诗人就是想用江枫来抒发内心的悲凉感。在江枫和渔火、乌啼和霜满天虚实结合下,使得诗中所有景物都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读起来多了一种神秘感。
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诗意直接映入脑海在诗中张继所用的字词,没有引用任何典故,都是一些直白词语,用“月落”点出时间快到早晨,而“乌啼”由于乌鸦也是一般在清晨才开始鸣叫的,“霜满天”也形容雾水沉重,才能让人觉得四周全是霜气。“渔火”很自然让人想到渔家在天亮之前,就开始准备捕鱼工作,一句“对愁眠”将诗人的忧愁表达出来,这种直白的忧郁一读就懂。
最后两句中用“寒山寺”点出地点,用“钟声”的响起让人自然知道这是到清晨了。张继在这首诗中,虽用词简单明了,但整体诗意画面让人读起来,直接清晰明了。
遵循格律要求,使得该诗自带音乐之美
七言绝句在文词的使用上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平仄律动,字腔清朗”,所以优秀的古诗词基本都可以用吟诵的方式传唱。《枫桥夜泊》这首诗,本身严格遵循平仄去入的起伏感,使得该诗的格律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而兼具美感。
月(仄)落(仄)乌(平)啼(仄)霜(平)满(仄)天(平),江(平)枫(平)渔(仄)火(仄)对(仄)愁(仄)眠(仄)。姑(平)苏(平)城(仄)外(仄)寒(仄)山(平)寺(仄),夜(仄)半(仄)钟(平)声(平)到(仄)客(仄)船(平)。
正是基于此,著名音乐家黎英海从张继这首七言绝句的音乐旋律性入手,进行谱曲创作,很好的将该诗的音乐节奏变化规律展现出来,使得该诗再传唱后,大获好评,被称为“新时期艺术歌曲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