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是出了什么18??的东西,
惹得某些家长又气急败坏,如此炮轰??
该说不说,本来对这部《中国奇谭》还没特别感兴趣。
现在这一口一个童年阴影的,孩子看了都要吓哭?
着实给局长馋到了,这不得凑凑热闹?
咱先来看看这被“家长”诟病价值观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
其实故事很简单,是一个旧瓶装新酒,大背景还是大家熟知的《西游记》,
不过主角换成了一个连大王都没见过的底层小猪妖。
就和本集的英文译名《Nobody》一样,
小猪妖的日常就是:被中层妖怪欺负,被大王画饼。
具体点说的话,大王要刷锅,他是钢丝球;
大王要生火,他是无情的砍柴机器。
本来说好的抓到唐僧能分一口肉汤喝,
最后也没了,为什么?
因为大王突然改主意要烤着吃!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突如其来的社畜感过于真实,太过感同身受,大家纷纷在弹幕打出“泪目”以示尊重。
而这也是第一集最出彩的一点:用一个非常真实独特的视角切入故事。
许多人因此给出好评。
但是,第一集被炮轰的点,也正在此...
他们说:你这暗喻打工人的生活卑微,难道是教育孩子从小就厌世吗?
这个角度不可谓不刁钻...
局长就想问一句:这孩子们上学都没上利索,他怎么就能从一个动画片里看出来打工人的生活卑微了??
孩子们记住的为什么不能是结尾里,小猪妖善有善报,被大圣手下留情救起,还送了他三根保命毫毛呢?
常说经典作品在不同的年龄观看会有不同的感受,20岁读红楼和40岁读红楼可能看到的内容天差地别。
孩子们当然会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思考。
不给他们喘息的空间与时间,连结尾都不看完,那大圣可就真一棒子把你心中的小猪妖给打死咯!
咱再来看看被诟病最多的第二集《鹅鹅鹅》,问题主要说是这集画风太过恐怖,吓坏小孩,还不知所云。
别说,画面做得确实挺阴森诡异,怪妖气的。
(下文持续有高能!!害怕的家人们请从手指缝中悄悄观看!!)
讲的其实是个十分中式的志怪故事,说有一货郎在山中迷路,碰到了一个狐狸书生,之后经历了一番奇遇。
全篇是没有台词的“哑剧”,配乐也很中式,结合了许多京剧元素。
狐狸施展法术时,作者通过色调与大小的对比,让画面非常具有冲击力。
包括高潮戏里吞吐心上人的片段,十分具有中式怪奇的感觉。
而最后鹅娘遗落的耳饰化作飞鸟,以及兔妖唤出的屏风,又是十足的国风韵味。
所以看完局长觉得与其说是“恐怖”,不如说是最大程度还原了一种“聊斋感”。
据导演胡睿所说,剧本改编自南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
最初他就是被故事里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各种山野精怪所吸引,才有了改编的想法。
而“妖怪”二字,正是《中国奇谭》的一个母题,或者说从来都是中国传统故事的一个特点,也正戳中了某些人的痛点。
毕竟他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便是那句:太吓人不够正能量,所以会教坏小朋友。
不过比起这些,局长觉得这位家长的最后一句话更值得玩味:
“这样一比,真的庆幸曾经我们的童年有那么多优秀健康的动画片。”
这“优秀健康”四字指的到底是什么?是臆想中你以为的“健康”吗?
emmm...或许你知不知道《中国奇谭》这个项目的出品方,
正是那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上美影)
且不说上美影曾经的那些经典作品,什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谈》这些,如今再看还能不能通过你那所谓的“标准”。
毕竟那时候大家流的血,还不是五颜六色的呢。
而且要知道,上美影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童年阴影”制造者...
比如经典名场面:母螳螂新婚夜生吞丈夫。(出自《黑猫警长》)
名场面之二:怪老头超能力摘取五官,男主被克隆人代替流落街头。(出自《怪老头儿》)
名场面之三:魔方大厦欢乐多,进来玩了就别想走。(出自《魔方大厦》)
还有一些本就是带着讽刺意味创作的“黑暗系”童话,例如讲述十二生肖诞生的《十二生肖》。
这故事讲的是一位勇士带着十二位动物朋友,勇斗统治地球的十二个妖怪。
可每打败一个妖怪都会伴随一个动物的牺牲,而且还特惨,于是就把它定为这年的生肖以此纪念。
有人看完后,干脆戏称这部为《十二种死法》。
但这些都不是为了“黑”而“黑”,背后都有理有据。
就像《十二生肖》的主创们,其实就是想体现一种人类面对天灾时候的无力感,提醒大家这个世界并非是“人类至上”。
所以作为明面上“主角”的人类勇士,每次都只能眼睁睁看着朋友牺牲,自己完全无能为力。
如果想往更深了去说,还带有一些对于生命厚重与艰辛的思考。
但这些如果放到现在,不就成了一些人口中价值观错误,“教育孩子从小厌世”的动画片吗?
要知道《十二生肖》可是年的作品,好讽刺。
再看看《中国奇谭》被炮轰的那些吓人恐怖的画风,这就更冤了呀...
第一集那只装鬼吓哭小孩的乌鸦...就是下图右边这只呆子乌鸦精。
和野猪主角放一起,看起来真是卧龙凤雏,咋看咋呆...
与上美影之前的这些作品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上美影创作的作品其实统称为“美术片”,里面包含了动画片、木偶片与剪纸片。
而木偶与剪纸这两种表现形式,不但能很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还天生自带了一份中式“惊悚”的神韵。
《镜花缘》里的两面人变脸,还有《眉间尺》最后把楚王拖进大锅烹煮的片段,都表现得十分具有画面冲击力。
所以让我们再次倒带,来看看被人诟病画面阴森的《鹅鹅鹅》,
有很多场景根本就是直接取材于中国的古代书画的。
那位瘸腿书生也是导演对于《天书奇谭》中阿拐的致敬,包括脸上也同样采用了京剧脸谱的画法。
鹅娘脸上的红妆,是于晚唐时期盛行的“血晕妆”,也可以找到真实的历史考据。
而为了让这种风格“动”起来,导演花费了大功夫,
因为没有窍门,只有老老实实逐帧手绘上色,
最后才有了这样一部“聊斋味”十足的风格短片,
可以说就是用最大的努力在还原一种志怪故事的趣味,
你觉得风格诡异,那说明人家就成功了呀。
最后说来说去费尽口舌,其实辩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有时不妨反过来想一想。
就像日本有个知名导演北野武,作品中常常充斥着暴力元素,
某次记者问他:你的电影总是充满暴力,你不觉得会助长暴力行为吗?
北野武笑着回答:这世界上明明有那么多很美好的感人落泪的电影,但世界一点也没有变和平,不是吗?
什么都会成为“童年阴影”,但那又怎样?这并不是因噎废食的理由。
脆弱的到底是小孩还是所谓的“家长”,难说。
到底是把这些作品看得太重了,还是看得太轻了,也难说,但他们肯定没认真正眼看。
抬头看看四周,让小孩看点动画片吧,天真的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