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推崇孝道,认为孝顺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之一。乌鸦反哺,山羊跪乳等故事,被中国人从小向自己的下一代讲述。也是为了自己年老之后,能有儿女在身边尽孝。
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尽心孝顺老人的家庭,自然就有儿女不愿意赡养老人的情况出现。排除一些不守孝道、自私自利的儿女来说,父母自己的做法其实也与儿女对自己的态度有很大影响。
小王今年刚成年,父母都很孝顺,但他的两个长辈的家庭不太一样。爷爷奶奶有自己的房子,平时爷爷爱写写文章拍拍照,奶奶爱做菜种花。老两口住的地方离市公园很近,每天都去公园里锻炼身体、散步,平时孙子孙女放暑假后子女也爱把孙子孙女送来,让小朋友跟着老人多出去走走,锻炼身体。
他的三个子女每周回去一次,陪老人吃饭聊天。法定节假日偶尔还会带着老人去周边城镇转转,感受感受新鲜空气,生活和谐,子女孝顺。小王和弟弟从小的假期都在老人家度过,与老人也亲近,家庭十分和睦。
但外公外婆就不是这般好光景了。小王的外公外婆一样育有三个子女,但大儿子没有自己的房子,和妻子一起住在老两口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平时吃住都靠老两口。住在一起矛盾也多,每天都要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而二儿子自从结婚生了孩子,就一直让老两口照料着孩子。老人年事已高,对孙子自然是极尽宠爱,但儿媳妇对儿子管教向来严格,对于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不认同,久而久之与老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小王的母亲是长姐,本也是带着孩子每周回一趟老人家,但每次回去都撞上吵架的场面,她心中烦躁,正赶上小王高中学业繁忙,就从每周回去探望变成每两月回去探望了,甚至可能半年才回去一次。
老人也很委屈,他们认为自己天天忙着照料孙子,给儿子做饭,但三个子女要么就不回来,要么就天天有无数不满意,他们说,自己养了三个不孝子女。
这是现如今中国很典型的家庭结构,以小王的角度出发,从幼到老各为一、二、四——一个小孩,两个大人,四个老人的家庭。但两对老人的生活却不尽相同,甚至可以算得上截然相反。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年老后,会成为儿女争着赡养的对象?
一、自己有积蓄
儿女照顾父母天经地义,但老人手里也应有些自己的积蓄。不仅是为了有底气,还是为了不用靠子女的钱生活,也就不用看子女的脸色过日子。虽然听起来让人诧异,但这确实是现在社会的真实状态。
孩子结婚后也会有自己的家庭,如果让孩子拿出相当一部分可观的收入赡养老人,久而久之再孝顺的子女也会有怨言。自己有一部分积蓄的情况下,一是减轻子女的压力,二是让子女赡养老人没有负担感,自然就不会对这件事产生抗拒的心理。
二、独立生活,不依靠子女为生
有积蓄为不依靠子女为生,而独立生活则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要事事以儿女为中心。儿女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老人也应该放下心来颐养天年。平时可以像小王的爷爷奶奶一样找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之余还能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与子女因意见不合带来的更多吵闹。
三、不倚老卖老
有的老人认为自己社会经验丰富,教给孩子的都是经验之谈。仗着自己年老,不顾子女的解释,不仅自己的生活不容许子女插手,连孙子的生活也要强制性指手画脚,这样的老人会让子女非常不耐烦。
相反,有些老人和年轻人的相处十分和谐,会互相尊重彼此不同的声音,也不仗着自己年长,就趾高气扬。这类老人,往往十分受子女欢迎。无论有没有替子女带娃,晚年都会被善待。
四、对子女一视同仁
早些时候曾有过“重男轻女”的说法,有的老人到如今也坚持着更加疼爱儿子、轻视女儿。这样从小到大的差别对待,自然会在女儿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口,而儿子从小被宠到大,心中根本没有要赡养父母的想法,最终受苦的还是老人。
还有些老人在孩子长大后会偏向发展不好的孩子,他们认为发展好的孩子不用自己操心,于是有什么好处都全给发展不好的孩子。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发展好的孩子发现自己给老人的钱全被老人给了不争气的兄弟,出于委屈等心理,越来越不愿意回家探望老人,而发展不好的孩子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饿死,自然就肆无忌惮浪费着父母给自己的钱。
老人应该对自己孩子一视同仁,避免子女之间的矛盾,如果他们能齐心协力一起赡养老人,自然不会出现老无所养的情况发生。
赡养父母一事的确是重在儿女的孝心,年轻人也该懂得为父母尽孝道的重要性。但同时,老人要注意双向付出,不要伤了子女的心,到头来最亲近的人却有最深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