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江枫渔火落榜生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留下
TUhjnbcbe - 2024/10/11 17:01:00
北京看白癜风病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京华枫云”(ID:jinghuafengyun)是梁枫的个人自媒体平台,秉承“有态度、有温度、有情怀、有情趣”的追求目标,与您分享所知所想。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中,张继可能是知名度比较低的一个。这个“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亦不详”的张继,一生不过写了三四十首诗。但是,他却仅凭一首《枫桥夜泊》,在全唐朝多名诗人所作的四万多诗中,独秀于林,傲视群雄,熠熠生辉。

一个人,一辈子,一首诗,传千年,照古今,也足够了。想那乾隆皇帝一生作诗近四万首,却无一流传。

那么,张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枫桥夜泊》?

据说,那一年的深秋时节,科举落榜失意的张继,眼看着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自己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站在苏州城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而那一年,考中状元的是谁,却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没人知道了。

不过,“据说”毕竟是“据说”。根据《唐才子传》记载,实际上是张继在考取了进士的两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这其中,就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诗作。

不过,关于这首流传千古《枫桥夜泊》所描述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一千多年来,却从未停止过争议。

月落乌啼霜满天

午夜时分,上弦月到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有人说,“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实际上,这里的“霜”,并不仅仅为霜,而更似为作者在夜半时分感受到的寒意。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有人考证说,“月落”其实是附近的“月落村”;“乌啼”也并非是乌鸦夜啼,而是寒山寺对面的“乌啼镇”。当然,这些并不足为据,而且就算是地名,也丝毫不影响这句诗所呈现的意境。况且,我很怀疑对于偶到苏州的诗人来说,他对当地的地名真的有那么的熟悉?

还有人认为,这第一句诗所描绘的并非夜半时分的景色,而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面对这种“非主流”的解读,我们能做的,是尊重他们的理解权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整首诗中,这句是最具意境和神韵的点睛之笔,也是理解差异最大的一句。

通常的理解是,遥望岸边枫树婆娑,江中渔船灯火闪烁,难以入眠。

说到这句,我熟悉的于老师说,“江枫渔火对愁眠”,其实也许应该是“江村渔火对愁眠”。因为从历史上的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来看,由于年代久远,已看不清是“村”还是“枫”字,从意境上后人更愿意是“枫”字。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仍有待考证。

不过,有更加准确的旁证说,“江枫”并非指江边枫树,而是因为附近的确有江村桥和枫桥两座桥,所以这里的“江枫”应该指的是两座桥。所以,前面所说“江村”一说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有人马上反对说,附近虽有江村桥,但却无“枫桥”,而实际的桥名是“封桥”。在这首《枫桥夜泊》广为流传之后,才将“封桥”改为“枫桥”。

不过,历史上早有“杠精”再论:那里历史上最早就是叫“枫桥”,后来改为“封桥”,只是《枫桥夜泊》之后,改回了最早的名字“枫桥”。

我只是好奇的是,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地青年张继来说,咋就一来就知道“枫桥”“封桥”的历史典故的呢?我保留高度怀疑的权利。

当然,还有实证派说,当地根本就没有枫树,而只不过是一种和枫树相似、一到秋天叶子就变红的乌桕树。后来的枫树都是《枫桥夜泊》之后移栽过去的。

其实,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也许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就是一种推想而已,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吧!

然而,有好事者提出质疑,“江枫”和“渔火”怎么能“对愁眠”呢?对此,不同流派的“好事之徒”则有不同回应:一说,是诗人望着远处岸边的枫树,和江中小船的灯火,想到自己的失意漂泊,难以入眠;一说则为,诗人要描绘的是天气一天天冷起来,随着冰冻日期的临近,打渔人家的生计日渐艰难,渔家人一想到这些难以入眠。

更有“奇葩”说则是,诗人所说的“对愁眠”,说的是江对岸的地名,那里有一座山叫“愁眠山”。面对这种附会之辞,有人冷冷地反驳道,不远处的确是有一座“愁眠山”,但却是在《枫桥夜泊》之后,依这首诗而将此前的无名小山更改所致,完全是“攀龙附凤”。

唉,读一首诗,有人感受到诗意之美,有人却陷入了巧辞论争,乐此不疲。不可当真。

姑苏城外寒山寺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苏州城西南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也算历史久远,但确是因这首《枫桥夜泊》而名声大噪。

寒山寺位于今天的苏州市的姑苏区,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这首诗,枫桥的诗意美,给这所古刹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作为这首诗的第三句,承上启下,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由此引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而正是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的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时分,浪迹在外的旅人,钟声敲响,预示着客船抵达码头,游子终可落脚休息。

秋夜静谧。而这半夜钟声,也许只有漂泊在外的游人听得更加真切,而非有旅愁者未必能听到。

但有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钟声怎会在夜半时分敲响?

宋代的欧阳修读了这首诗后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他以为,三更半夜,不是打钟的时候,故诗句虽佳,却不符合现实。

对于欧阳修提出的意见,许多人都不同意。有人引用白居易的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以此表明,质疑半夜钟声,不过是少见多怪。

事实上,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确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诗外启示

千年以来,《枫桥夜泊》无论被怎样解读,都从未影响到其光彩夺目的经典地位和文学价值。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唯凭这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

反观当下世人,但见熙熙攘攘、忙忙碌碌,无不繁忙奔波于每一个可能实现的欲望,而少有心静如水的专注和从容。如果能集全部心力,精研一件事,做到极致,完全可以以此点亮属于自己的“江枫渔火”,成为人生旅程中的一抹亮彩。

月落乌啼夜深处

江枫渔火一席谈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枫渔火落榜生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