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我们的精神胎记(代序)
7月1日,除了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还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20周年,中共中央举办了隆重而热烈的庆祝活动,观看之余游离的思绪不禁把自己溯回20年前的记忆之河。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名的事件有安南就任联合国秘书长、奥尔布赖特成为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亚洲爆发经济危机……,国内比较有名的事件则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去世、黄河小浪底成功截流、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我当时正就读于吉林省辽源师范学校三年级,正好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学生团委副书记,我还清楚的记得学校让我们组织学生放了很多烟花爆竹来庆祝香港的回归。但是,这一年对于我们教育系统而言,影响更大的事情无疑是教育要并轨了。高等教育系统试行并轨招生(不再分公费生、自费生),高校学生的学费开始增加。中专也逐渐开始并轨,到年完成师范类院校并轨招生。
这一年,我也第一次来到我现在工作的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时名四平师范学院),陪同我校学生科老师给我们上一届学生中保送四平师院上大学的人送档案,当时我内心曾经试问过自己,明年我会被保送到这里吗?果不其然,转过年我也被保送到四平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继续本科学习,并最终留校工作在这里,结婚安家在吉林四平这个东北英雄城市。
年,在大部分国人的记忆长河里,最深刻铭记的莫过于那场特大洪水了,“烈火炼真金,危难见真情”,人民子弟兵永远无愧于军人的称号,一首“为了谁”的歌曲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另外,还有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那英与王菲合作的歌曲“相约九八”让大家对这个年份记忆深刻。但对我们中师同学而言,这一年的记忆却只有离别之苦。毕业之际,我们为了在生命里更好的记住每个同学,我们和每位同学照过两人合影,我们给每位同学亲笔写过毕业留言册,我们给每位同学敬过一杯饯行酒,我们和每位同学握手拥抱话别离,……,从那以后有的同学毕业至今整整二十年了,未曾见过一面!闭上眼睛想一想,真是令人眼眶湿润、喉咙哽咽的事情,此间滋味非亲历者无法体会!
年,我们作为中师生进校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年纪,那是最快乐、最纯真的年龄,那时的我们脑子里都有一串七彩斑斓的梦想,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我们朴实、纯洁、刻苦、勤奋,来自城市的则都阳光、开朗、活泼、真诚。我们今天都已经到不惑年轮却仍然怀想中师岁月的理由有许多,比如我们怀念在那样一个纯真的青春年代,在蔚蓝的天空下,偶尔飘过几朵白云,丝丝和蔼的阳光沐浴身上,悠然行走在绿意盎然的校园里,非常惬意还很浪漫诗意的样子。比如我们周末在操场上无休止的打篮球,结伴去爬山、趟河、骑车玩耍的自由和快乐。比如我们一起在琴房练琴、画画、练书法和各项基本功的奋斗与艰辛。比如校园里通往各个方向曾走过无数次的小路,埋藏的无数欢声笑语,记录的那些真挚友谊,校园里的草木荣枯,日出日落,见证过成败荣辱的青春身影。运动场上青春的激情,执着的汗水,胜利的喜悦,失意的泪滴。那些曾经的角角落落、林林总总、聚聚散散、悲悲喜喜。所以,我想我们现在仍不舍的是年轻时那种自由的心境和率真的性情。
在学习上,我们没有像高中生为考大学而学得那样专业、艰深,比如英语课程我们只学了半学期,后来唯一那个教英语的老师跳槽了就再也没有开过课,大家都只记得高一英语第一课第一句话“KarlMarxwasborninGermany,andGermanwashisnativelanguage”。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农村小学也不开英语课,不需要培养那么多小学英语教师的缘故。但我们学的其他课程却是非常全面、综合、多样、个性。大家可能已经记不住当时的具体科目,但基本的印象就是那时课程多、活动多,丰富多彩、很有特色。为此,我到学校档案馆查到我个人档案里当年保送时的成绩单,涉及到的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心理、教法、体育、美术、音乐、舞蹈、声乐、书法、琴法等课程,而必须在上课训练之后人人都要过的基本功项目则包括:汉语拼音、教材分析、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美术字、朗读、讲故事、演讲、简笔画、视唱、练耳、琴法、口令、游戏、篮球、排球等等。我还记得劳技课上老师教我们做饭菜、烤蛋糕。手工课上老师教我们折纸艺、做风筝。亦难忘讲故事课上女同学们用拟人语言把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演绎的绘声绘色,而正在变声期的男同学则把它讲成两个公鸭的故事。还有演讲课上老师让大家随机准备即兴演讲时的内心忐忑和紧张心情。所以,中师毕业的同学在小学里教什么课的都有,有一大批人真可谓是全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小学课程教啥都行、来者不拒。而他们中好多人也因综合素质全面而被选去政府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现在也都是各个岗位上的精英。
中师四年的生活,是我们同学每个人人生中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回忆,中师的学习生活也是我们一生中最纯真、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时光,是我们人生成长成熟的黄金时代。我们曾经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师生而骄傲自豪,也曾为自己没去高中读书考大学而感到痛心疾首。无论如何,中师生涯都作为一段历史的永恒留存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尘封并被时不时唤醒在时断时续的记忆中、梦境里。
中师,作为建国后我国三级师范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级,曾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今天,中师毕业的学生仍然是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广大农村乡镇中小学,这些曾经学历最低的中师生们一直在默默、无私的支撑着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半个天!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他们现在正值年富力强,很多是教育局长、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一线骨干教师,是支撑当前整个中国基础教育大厦的底层栋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这些曾经的中等师范毕业生,就没有现在中国扎实的农村基础教育。可是,在第一学历本科、硕士都已经泛滥的今天,那些曾经的中师生们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状况有的并不如意,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住房福利等方面甚至都不如现在硕士、本科学历毕业的年轻老师。
中师,从清末的师范学堂开始到今天的历史已走过一百多年了,但历史总是不断的轮回,小学教师的培养问题也不例外。当中师一级的学校培养被取消,师范大学(学院)开始办小教专科、本科和硕士、博士以来,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方兴未艾。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要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我的乖乖,这岂不又回到上个世纪培养中师生的模式上来了吗?我们作为师范教育史上短暂存在的一个群体,无论教育部和高等院校怎样改革,从此世间再无和我们有相同经历的后继者,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大都变为高中(职业高中),升格为师专(或成为师范大学的分院),招生大都艰难、生存无以为继、后续发展乏力。
年,我们辽源师范学校九四级二班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与会人员曾驱车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母校,漫步在校园里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但萧条的校园景象却再难已唤回曾经的美好记忆,然而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我们每个人热爱这个曾经的母校之心。不管当年的命运把我们安排到乡村、城市或社会的哪个角落,中师培养我们的那种根植于血液中的勤奋与执着、朴实与聪慧,总会让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熠熠生辉。作为最后的中师生,我们早已学会了默默的为自己骄傲和自豪。想当年中考后考上中师时轰动十里八乡的绚烂与辉煌,可能没以权力、地位和金钱等功利形式呈现其价值,但却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史上默默地书写过浓重的一笔。
年,我们中师毕业二十周年聚会,为此,我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回忆并记录过去二十多年里的点点滴滴,结集以“我们曾是中师生”为题出版发行,以期能给全国中小学战线上中师毕业的老师们以共鸣。因为,我们在上次聚会时已达成共识:这种从“荣耀”到“不甘”的心境,也许曾经无数次的折磨过你,也许你满腔的热情曾被无情的辜负过,也许你的尊严被无端的践踏过,也许你遭遇过太多的冷眼与不公、误解和嘲笑,也许你掩饰过太多内心的凄凉、委屈的泪水,也许你终将一生奉献、默默无闻。但是,请向我们自己致敬吧!我们这几代中师生中的大部分人把聪明才智用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尤其是那些一直坚守在农村基础教育阵地的一线教师。我们存在的价值只为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颗颗纯洁的心灵!我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坚守的责任与良知,蓝天会记得,大地会记得,祖国会铭记,教过的孩子们不会遗忘!我们把这份责任高高的置于自己内心的“天梯之上”。
我们吉林省辽源师范学校只是东北大地上、松山黑水间、辽河山坳里一个渺小的学校,但她却是一个时代中师院校的发展缩影。我们也只是一群曾经普通的中师生,代表不了全国其他地区以及所有艺术师范、幼儿师范等类别的师范生,但发生在我们身上这些真实的故事,或许也曾在你的人生经历中真实上演,相信一定能在全国中师毕业的一线中小学老师心里产生别样的共鸣。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永远都铭刻着那个时代共同的精神胎记——中师生!
刘鹏飞
年7月1日于吉林·四平·濡铖斋
作者简介:刘鹏飞,年生,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毕业、教育学博士,师从于著名教育家、数学家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教师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编《高等代数》《高等数学》、参编《数学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思维方法》《初中数学学科基础》《初中数学学科基础自学辅导书》等教材,出版《数学与文化》《数学文化概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段划分研究》《吉林师高等学校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等论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数学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数学教育学报》《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科“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省科技厅、省教科、省教育厅等各类项目十余项。现为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理事、吉林省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编后:这篇文章是刘鹏飞老师编著《我们曾是中师生》的序言,我们会陆续编发该书文章,欢迎阅读。(图片来自网络,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