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谚说,“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为啥?“乌鸦叫”和“地皮干”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吗?
时间易逝,日子也因此像流水一样一天天去而不返。按照天文学上的算法,明天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就要登场亮相了,具体的交节时间是3月5日的16时53分32秒,那一刻太阳的黄经将达到°,北斗七星的斗柄也会指向“丁”位。
节气连着农事,每一个节气也有属于每一个节气固有的气候特征,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惊蛰马上就要到了,农谚说“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为啥?惊蛰的“乌鸦叫”和春分的“地皮干”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物候特征是:一候,桃始华,此时有阳和发生,且由此渐盛。二候,仓庚鸣,仓庚说的是黄鹂,惊蛰黄鹂唱春是其生活习性。三候,鹰化鸠。这里的鹰指鸷鸟,包括鸽、雕、鸮之类。鸠是鸠鸽科部分鸟类的通称,有41属种,但通常说的是那些体型较小而尾长的科中成员。
乌鸦又叫老鸹,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类型中,是雀形目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嘴大喜欢鸣叫,也是乌鸦的一大特点。乌鸦在冬天可以说是哑鸟,对冬春之间气候上的变化表现的非常敏感。在寒冷的冬季里,乌鸦栖息在树林里,并不觅食,有人惊动时也只是互相串飞,但不鸣叫,处于半休眠状态。只有等到天气逐渐转暖、大地融通的惊蛰前后,乌鸦也才会开始鸣叫发声,这与乌鸦的生活习性是息息相关的。
农谚“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出自东北民歌中的《二十四节气歌》。“惊蛰到,乌鸦叫”,是一种物候现象。在民间常常被视为“不祥鸟”的乌鸦主要以林间和庄稼地里的多种害虫为食,有时也吃粮食,还能捕食田鼠和其它老鼠果腹。
冬天食物缺乏,乌鸦显得也不兴奋。而到了冷暖交替的惊蛰,冰雪消融,大地融通,不仅上年秋收时散落在农田里的少量粮食和旷野中的草籽,都会裸露在地面上,就连冬天蛰伏的多种昆虫也纷纷开始苏醒跑到地面上活动。乌鸦因此有了食物的来源,也在3月份进入繁殖季,所以才会通过鸣叫之声,传递信息,在兴奋中觅食或求偶。这是乌鸦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活规律,也可以说是自然天成。
我们再看看春分,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有说法是,“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日当天,不仅昼夜等长,而且平分整个春季。春分交节在黄经达到0°,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壬”位时的仲春3月20日或21日。年春分交节的时间是3月20日17时37分19秒。
节气到了春分,我国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春旱、沙尘、倒春寒、低温阴雨和华南前汛期。此时,各地气温回升较快,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会稳定回升到0℃以上。此期内,影响我国气候的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同时会明显增多。因此,会使得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沙尘天气,当长波槽东移时容易引发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十年九旱”是春分期间以华北和西北为主的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惯常表现的突出水文和气象特点,囿于这些地方冬季常年降水偏少,而到了仲春3月,冬小麦在越冬后迅速进入返青拔节的幼穗和小穗、小花分化发育的关键期,需要大量水分供应才能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春季旱情却最容易在这一时段内发生。“春分地皮干”也是春分期间北方多地常年表现的气候特征之一。
总之,农谚“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中的“惊蛰乌鸦叫”和“春分地皮干”是两个不同节气中分别表现的两种不同的物候特征。两者之间各有各的成因,只是惊蛰的“乌鸦叫”和春分的“地皮干”在因果上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