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隆冬,天气冷到不像话,周末的下午,不出门的日子,米粒就爱磨我跟他一起看各种纪录片。
这段时间,我也是卯足了劲,给他找了不少好看的纪录片,第一时间也安利给了老粉们。
之前的推荐戳这里
惊呆!有这7部纪录片,娃连动画都不看了!
这8部神仙纪录片太香了,快给孩子安排上!
亮家底:是时候让你们看看老母亲的私藏了!
赞爆!这6部历史纪录片,值得孩子刷N遍!
有了这6部纪录片,还怕孩子学不好语文?
今天,米粒妈继续发力,给大家推荐一部央视出的、跟娃语文学习相关的片子:《跟着书本去旅行》。
找这部片子,我是“夹带”不少私心的。
进入高年级后,语文真的特别让人发愁,鸡都不知道往哪里鸡?
古诗文和作文不用说,老传统难点了。
现代文居然也让我发出了灵魂的颤抖:
字都认识,但也已然不是当年那个“学几个字词,造个句,再概括一下中心意思“了的语文了。
内容变多了,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像历史、地理、博物学等等,生生逼着辅导的老母亲得博学起来。
所以,日常除了在阅读上给米粒多看看历史、科普向的非虚构图书外,米粒妈就是多给他看纪录片了。
《跟着书本去旅行》开挂的地方在:专家带孩子一块儿走进课本中描写的地点,学习课文中文字和背后的知识。
就跟一节生动的语文课一样,米粒妈表示太满意了。
米粒爸也看了,说“去景点也不用找导游解说了,感觉这个比99%的导游解说得都好!”
现在节目已经播出了一百多集,每集十几分钟,差不多一集动画片的长度。对孩子来说很友好,没什么太大压力。
米粒妈强烈建议大人小孩一块儿看,一定会让他对课本里的内容,生发出新的认知。
快读学透一篇课文
米粒妈先带大家看一看,十几分钟的片子里,是怎么讲清楚课文的?
真心特别有趣。
就拿国宝“马踏飞燕“来聊,之前被刷屏的不能拍正面照的那匹马。
现在,小学语文中就有《马踏飞燕》这篇课文,咱们小时候也学过。
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不少问题。
比如“马的脚下为什么踩了一只燕子?”
“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
话说,这些问题问得米粒妈有点慌。
这要是米粒问我,真一时半会儿回答不出来。
而这些问题,也瞬间激发了米粒的极大兴趣。
我俩跟随纪录片去找答案时,就跟“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非常长知识。
知识广度,让老母亲汗颜。
首先,先单纯地说一下马踏飞燕中,这匹马。
有意思的是,纪录片中的孩子来自出土地武威,他们都听过马踏飞燕,但近距离接触也是第一次,孩子们都显得很激动了。
马踏飞燕中的马,跟唐朝和清朝的马都不一样,它居然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大宛马,又叫汗血宝马。
专家还纠正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谬误:“马踏飞燕”里的“飞燕”准确来说是龙雀。
前两年,米粒妈陪娃看《国家宝藏》时,一直不太明白为啥要把“马踏飞燕”叫“铜奔马”?
看到这,米粒妈才恍然大悟,马踏飞燕的名字不太准确呀,准确来说应该叫“马踏龙雀”。
但是因为马踏飞燕太有名了,米粒妈估计《国家宝藏》干脆用了马踏飞燕的另一个名字“铜奔马”。
跟孩子一起涨知识,真.其乐无穷。
课文对马形态的形容是:“马踏飞燕是三只蹄子腾起,只有一个蹄子踩在燕子的躯体上。“
问题又来了,这马为啥会站的这样稳?
原来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马的重心,这构成了力学的平衡点。
千年前的物理知识,还是非常给力的。
纪录片也给了马正面的特写。
将它和同时出土的几十个骑手的铜像放下一起,这些铜像出土自汉代的一个将军墓。
前面是马踏飞燕,后面是骑兵队伍,即便是塑像,它们看着也是气势非凡。
但,米粒妈依然要说,马踏飞燕的正面真的不能看,太戳笑点~
站在许多千年前的文物前,专家告诉孩子们:这支队伍充分展现出汉朝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盛。
为了从另一方面证明汉朝的伟大,领队和专家带着孩子们去了博物馆,看了看汉朝的养老、敬老制度。
又来一个知识点:只有社会发达了,人们才有余力照顾弱小。
汉代皇帝曾下诏书,要善待地方上70岁以上老人,还给老人一个拐杖,作为享受福利的证明。
这样实物加讲解,小朋友立马就联想到了书本中的那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铜奔马到汉代养老敬老制度,不仅仅让孩子们在知识层面举一反三,还让他们多了探索生活的热情,棒呆。
正当米粒妈以为有关《马踏飞燕》的内容要结束时,节目组还继续往下挖。
既然是铜奔马,自然就得讲背后的青铜铸造工艺。
有关这部分,片中也给了很详细专业的展示。
怎么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除了有文字、有城市外,还得有一个,就是青铜器的使用。
古代中国人铸造青铜器,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咱们祖先使用的是范铸法,就是先用黄泥做出青铜器的造型,叫“内范”,俗称“模子”。
然后,再用黄泥拼接在在造型的外侧,叫“外范”。
内范、外范做好之后,合在一起,再往里面浇灌烧好的铜液,冷却之后,把内范、外范打破,一件青铜器就制作完成。
因为一件模子只能铸造一件器物,于是产生了一个成语“一模一样”。
米粒妈也是从这部片子才知道这个成语本来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词语,也跟青铜铸造有关,就是“模范”。
因为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中,需要内模和外范严丝合缝,人们就把值得学习的榜样称之为“模范”。
直到看到这些,米粒才终于有点明白了语文课本上说的那句话: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这要让米粒妈生说,真的完全无法说明白。
比起一般的纪录片,它的知识密度简直了,对此,我也只能说,必须继续追。
如何彻底学习一首诗词?
我跟米粒已经追了好几集,印象最深还有《枫桥夜泊》。
以前,米粒在读这首诗的时候,问了我无数个问题:“妈,为什么诗人要睡船上?为什么要半夜敲钟啊?钟声不会打扰到别人吗?”
我特别头大,今天终于有人给他解答了。
央视大佬邀请来的主持人是《中国诗词大会》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文学教授杨雨。
有意境的是,孩子们是跟着老师在京杭大运河的游船上学习。
这课堂,也是绝了。
首先,杨雨回答了:为什么诗人要睡船上?
唐朝实行宵禁制度,就是晚上不让出门,城门关闭,很有可能是诗人没在城门关闭前进城,只能暂住船上。
那诗人张继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样子呢?
“月落乌啼”中的“乌”,指代的是“乌鸦”。
“乌鸦”经常出现在跟秋天相关的诗词中,表现秋天的萧条。
诗歌中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枫”,指的是“枫桥”。
为什么叫“枫桥?”
“枫桥”也叫“封桥”,唐代时政府在这里设卡、封锁河道,因此得名。
一路行,一路讲,终于到了《枫桥夜泊》的第三、第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米粒的同款出现了,问:这样不会吵醒僧人吗?
杨雨解释,苏州的寺庙就有一种半夜敲钟的习俗。
原来如此!
更让米粒尖叫的是,为了体验《枫桥夜泊》的意境,孩子和老师一直呆到晚上。
晚上孩子们听着寒山寺的钟声,体会夜晚的清冷,同时也怀想当年张继的心情。
当老师问孩子们,让他们用一个字来想象诗人当年的心情,他们不假思索,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静”、“冷”、“愁”……
这理解真是到位了。
以上只是《跟着书本去旅行》当中的两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我其实,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怎么辅导孩子的语文。
孩子数学不好,根子在语文没学好。
语文不仅仅是读故事、古诗,还包括大量的非虚构文字,比如科普类、人文社科类等。
前面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后面锻炼的是孩子的抽象思维、分析能力、逻辑和信息整合能力。
想想中高考的语文考试、英语考试,里面有多少非虚构文字?
大学更不用说了,查文献、做课题、写论文都是非虚构文字,还有出国留学必考的托福、雅思,%的内容都是非虚构文字。
阅读非虚构文字比较枯燥,所以才需要从小开始训练孩子,让他习惯非虚构文字的写作风格和语气,才不至于等长大后“硬扛”。
《跟着书本去旅行》中有关说明文、历史地理文章的讲解,就是孩子怎样学习非虚构文章一个很好的例子。
先让孩子去触摸实物,形成感性认识,产生问题。
然后由专家带领着逐一解谜,这样下来小朋友既加深了对课本的认识,又拓展了的文学常识、科学、历史甚至地理知识。
整个内容直观又饱满,很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和接受水平。
这也是米粒妈最推荐这部片子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这部纪录片不仅有塞北江南,还会聊到祖国的其他地方。
从新疆吐鲁番到福建武夷山,从盛唐长安聊到北京胡同,从皮影戏聊到涮羊肉,真正做到了跟着书本去旅行。
看完之后,米粒妈也恨不得自己拉着娃,到大好河山走一圈。
个人简介:
米粒妈频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