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鸦群的研究
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我从万寿路教学区下课,路过公主坟,听到一片哑鸣之声。
当时我的下课路线
路过在天安门一线上的
万寿路至公主坟
抬眼望去,天上密密飞过一片乌鸦,在暗沉的暮色下十分怖人。路面上走着漠不关心的人群,而路旁的高树秃枝上就栖着仿压断树枝般繁密的鸦群。
这真是我第一次见到活生生的乌鸦,而且是如此遮天的规模——我都有点暗暗担心它们俯冲下来啄食我。
于是,我专门研究了一下乌鸦聚集的原因。
比较合理的说法应该是,乌鸦并非候鸟,天冷换毛前便会群聚在较暖的地方。公主坟一带属于北京城较核心的位置,商户楼宇人口众多,相对温度较高(城市热岛效应——你的地理老师讲过没)。再加上大树密集,便于栖息,便有了鸦群遮天的景象。
虽然是网上的图片,
但是你可以再想得夸张一张,
就是我当时见到的景象
至于网上有说,此地旧是荒坟所在之处,阴气重,吸引了喜欢吃腐肉的乌鸦,就是那些道听一点野史,再掺和满脑子迷信故事的人最擅长的瞎扯了。论说荒坟之地,中关村更是、八王坟更是。诚然,杂食性乌鸦的确喜食腐肉,城市生活的食物残余提供了稳定的觅食环境,但这样的特点又不是公主坟独有。难道乌鸦还能分辨百年前这里的是中官(关)/太监,还是王爷(八王),或是公主么。难道还能是公主的腐肉味道更清香。
我一直在说,具有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是我们判断是非的重要前提。否则,我们就会乐此不疲地陷入那些被津津乐道的谎言之中,自己还跟着绘声绘色地以讹传讹,永远都无法体会理性探求知识的乐趣。
-2-
金乌负日
不过,说起“乌鸦”,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万圣节”宣传海报上夜幕、古堡、吸血*、蝙蝠、乌鸦的画面。
没错,
这篇文章,
其实在链接前文
一首恐怖的诗,在很远的深夜
接着,搜寻一下记忆,最早的印象实际上是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后羿射日》。估计有代沟的年轻人们大概没看吧。动画片中,九个太阳里面都画着一只鸟,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鸟就是乌鸦:
动画片《后羿射日》
太阳里为什么会有一只乌鸦呢。这个文化意象的来源非常有趣:
最早,《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就有“金乌负日”的记载: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旸/汤谷)有一棵树,一个太阳落下,另一个太阳升起,都是由乌鸦负着。
很有想像力吧。看来古人对日月的想像,分别是日中有乌鸦,月中有白兔。
古人有对太阳的崇拜可以理解,但乌鸦是怎么搭上顺风车,顺利上位为崇拜对象的呢。
有的研究者认为,因为鸟和太阳都在天上运动,所以乌鸦和太阳被关联起来。但这只能解释鸟和太阳的关联,并不能解释乌鸦和太阳联系呀。有人认为,崇尚黑色的夏朝,选择了黑色的乌鸦来当民族的偶像,这比较合理。还有人认为,“乌”和“巫”相通,神职人员“巫”就用“乌鸦”来代表自己,大概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代表太阳了。
不过,我觉得最有意思,但也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是,古人可能很早就观察到了太阳黑子,于是开始相信黑色的乌鸦就生活在太阳上。
赫赫有名的“太阳神鸟金箔”
画的是“金乌负日”
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
你看,很多文化现象,其实都可以尝试探索找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科学精神、逻辑思维,才能让我们具备判断力的信心。你就再不会听得进去被那些妖*阴阳的话啦。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写了关于后羿嫦娥的神话故事《奔月》。
射日英雄后羿箭法太过精准,许多鸟都被它杀绝了,最后只能每天打一些乌鸦回来。后羿自己叹息着说:“我的箭法真是太巧妙了,竟射得满地精光。那时那料到只剩下乌鸦做菜。”因此,后羿的夫人嫦娥总是抱怨:“又是乌鸦炸酱面,又是乌鸦炸酱面。”
每天只能吃乌鸦炸酱面的嫦娥,纵然嫁给了大英雄,最终还是忍不住奔月而去,这个故事对今人的爱情婚姻观也有很深的启示。
本文则换个角度指出:这个虚构故事中的乌鸦,既贴合古代生活状态,也符合乌鸦生命力顽强的特点,虽然是“故事新编”,但是合情合理,这是大师的功力所在。
-3-
反哺的谎言
在古典文学里,“乌鸦”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涵义。
大家肯定学过晋代李密的《陈情表》: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为什么会说“乌鸟私情”呢?
再比如:
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
——孟郊《远游》
“慈乌”又是什么意思?
原来,“乌”与“兹”都有黑的意思,于是便有用“兹乌”来指乌鸦,后来,为了配合国家的“百善孝为先”行动,干脆直接变成了“慈乌”。于是,乌鸦就莫名奇妙地成为了“孝道”代言人。也不知道是谁,还编派了“反哺”老鸦的孝行,说小乌鸦会给老乌鸦喂食。
其实,整个想象,完全是两汉魏晋的文化宣传*策,是为了统治而设计出来的伦理故事,却被后代世世传用。
浙江卷还考过“文化反哺”
不过,当时的题目中强调了“传说”
不得不反思,当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时,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怀疑的能力,不仅无法得到有益的知识,还会形成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想想所经受的过往教育,很多时候,就是在想当然的教与学中默认、无视不合理,以致最后深以不合理为然,甚至盲目地去捍卫不合理,这是非常可怕的。
-4-
东方“鸦设”崩塌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乌”就慢慢没那么讨喜了
首先,和乌鸦的习性有关。乌鸦喜欢吃腐食,常出没于荒郊野外,乌鸦与古冢、野庙、战场构成凄凉、颓败的意境,听觉上配合“呱呱”的叫声,真让人毛骨悚然。
其次,乌鸦通体乌黑,显得深沉幽暗,容易引发对于黑夜、死亡的想像。看来,自古以来,都是看脸看身材的社会呀。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久而久之,乌鸦的受欢迎指数直线下降,再到鲁迅先生的《药》里,已经是野坟场里的标配、渲染悲凉的必备意象了:
“瑜儿,……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
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回看宋代文学,鲁迅先生的这种用法,早已大量出现。乌鸦每一登场,往往意味着的残破悲凉、忧伤、苦涩等一系列不好的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相信你今天重读这些诗句,一定不是从文字意义上“明白”,而是真正进入文化的历史、意象的血液中去感受、共情。这种获得优质阅读体验的方法,才是我们最想传递给大家的。这种探本溯源的学习方法,观诗入境的阅读方法,正是我在古诗文教学中最倡导的,它能让你:
因为懂得,所以感到。
情不自禁地
贴两条秋季诗歌正课的留言
写到这里,你应该能够了解,“乌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嬗变的阶段和形态吧。
-5-
西方“鸦设”崩塌考…
不过,巧妙而神奇的是,乌鸦在西方文学的世界中,同样经历了被捧被赞到被弃被厌的历程。了解这一点,你不仅能够理解文学上的意象,还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了解东西文化的相通。
在希腊神话中,渡鸦曾一度是太阳神阿波罗手下的圣鸟,仍然和太阳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不过,那时渡鸦身上还是雪白的羽毛。彼时,阿波罗爱上了凡人公主科洛尼斯(Koronis),但科洛尼斯却在怀孕期间与凡人私通,这悲剧命运像极了后羿……
渡鸦看到了这一切,就如实告诉了它的主人。
得知消息的阿波罗怒火中烧,让自己的同胞妹妹月亮与狩猎的女神阿耳特弥斯(这个人很有名,我们后面有机会讲)前去复仇,接着就是一个血腥的复仇故事。
妻子死后,阿波罗怒气渐消,又追悔不已,便迁怒告密者的乌鸦,直接用灼热的目光烧焦了渡鸦的羽毛——渡鸦从此变成了乌鸦,“乌鸦嘴”的下场……
可怜的小黑鸟,内心受到一万点暴击啊。
不过,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意义:
不要干涉别人的情感生活,你根本就不知道人家关系的深浅,也不要轻率地遥控别人的生活和命运。所以,我一向觉得那种指摘人家幸不幸福的、教唆人家离婚的和热心撺掇人家结婚的,大概都是对自己的眼光能力太于高估,而对命运缺少敬畏。
以及,《圣经·创世纪》中也有乌鸦的故事:
我们非常熟悉的是,大洪水后,过了四十天,方舟上的诺亚放出了象征和平的鸽子。其实,放出鸽子之前,诺亚先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寻消息。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前,乌鸦一直在空中盘旋,可能玩得太开心,久久不肯回来。诺亚这才无奈放出鸽子。
乌鸦虽不像鸽子那样听话,但在没有食物、没有落脚点的情况下盘旋七天,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后来的西方文学中,也经常借用乌鸦反叛者的形象。
一直到此,乌鸦好说也是一个神职人员,或者是反英雄。然而,乌鸦好食腐肉的生理习性,经常出没于荒坟野岭的生活作风,再加上不讨喜的一身漆黑,终于让从神话到《圣经》中积累起来的“鸦设”完全崩塌,彻底成为恐怖故事里的大反派。
你看,和那些“人设”崩塌的故事模式,是不是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