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能相信,我被一只乌鸦刷屏了远读重洋新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袪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907/6511103.html

来源:远读重洋

最近,来自拉脱维亚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火了。视频的主角有两位:一只是刺猬,还有一只是乌鸦。

原来,那只小刺猬想要过马路。正当它在马路上慢慢地爬的时候,奇怪的一幕发生了:

一旁的乌鸦仿佛嫌它太慢,直接飞下来,用嘴一个劲儿地叨刺猬的屁股,“督促”慢悠悠的刺猬迅速穿过马路。

00:26

视频来源:燃新闻

视频的拍摄者还拍到,等到刺猬成功过马路之后,那只乌鸦就“潇洒地离开”了。这样看,它们似乎并不是“熟人”。

或许乌鸦知道,刺猬如果爬得太慢,就容易被马路上的车辆压死。乌鸦出嘴相助,只是纯粹地“热心公益”而已。

看到这样的一只鸟,你是不是觉得它已经成精了?

其实,对鸟类来说,刚才发生的事其实根本不算什么。鸟类“成精”的案例多了去了,个个都能惊掉我们的下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鸟类的天赋》(英文原名叫“TheGeniusofBirds”)。

因为书的内容很有意思,而且让人耳目一新,所以这本书在国外和国内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这本书讲的就是:鸟类具有高超的智慧,它们不仅是使用工具的大师,而且它们跟硅谷科技精英一样,脑子里满满地全是创造力。

那么,聪明的鸟类到底有哪些“天赋”呢?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01·

天下乌鸦一般聪明

回忆一下,你小时候大概读过一个名叫《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它讲的是:

有一只乌鸦口渴了,盘旋着找水喝。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水瓶,便高兴地飞了过去。

可是,水瓶里水太少了,瓶口又小,瓶颈又长,乌鸦的嘴无论如何也够不着水。这可怎么办呢?

乌鸦一气之下叼来一块石子,朝着水瓶砸下去。它本想把水瓶砸坏之后饮水,没想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

于是乌鸦叼来许多石子,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投到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点一点向上升。就这样,乌鸦喝到了水。

可别光把这个故事当寓言听,因为“乌鸦喝水”的事完全是真的!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科学家曾经用一种特殊的乌鸦做过一个实验,那种乌鸦叫做“新喀里多尼亚乌鸦”。

新喀里多尼亚是个地名,它是南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岛。新喀里多尼亚乌鸦长得丝毫没有特点,黑不溜秋一坨,可是它们真算得上“满脑子骚操作”。

科学家把一块食物放在一个类似水杯的容器里,容器的旁边放了些大大小小的物体。但是,乌鸦的嘴太短了,够不到食物,它会怎么办呢?

就跟寓言故事里描述的一模一样,新喀里多尼亚乌鸦竟然叼起了一块重物,抛进水里;然后又叼起另一块……水面不断上升,直到乌鸦拿到了食物。

而且,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些乌鸦会优先挑选沉重的、个头大的物体抛进水里;如果这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乌鸦则绝不会选择它。

实验似乎说明,新喀里多尼亚乌鸦明白“体积”“浮力”这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情况,因为就算是人类,也要到5岁左右才能理解这些东西。

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

为了让那块食物能在水面漂浮,实验中的科学家把食物绑在了一个小小的软木塞子上。

可以预料的是,乌鸦们拿到食物之后,就会连着软木塞子一起叼跑。所以科学家每次都要把那个塞子重新捡回来。

神奇的是:其中有一只乌鸦在吃完食物之后,竟然会把软木塞子还给科学家!意思好像在说:咱们再玩一把呗?

这下就连见多识广的鸟类学家也高呼:成精了!成精了!

不仅如此,新喀里多尼亚乌鸦还会用嘴制作各种带弯钩的小棍子,用来把藏在树洞里的虫子钩出来。科学家认为,它们使用工具的智慧,完全可以媲美黑猩猩这样的高等灵长类动物。

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并不是唯一擅长使用工具的乌鸦,其他种类的乌鸦也毫不示弱,只不过它们使用工具的目的比较“险恶”。

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斯蒂尔沃特镇,一名科学家试图爬到一只短嘴鸦的巢边做研究,就在他往上爬的时候,不知谁接连朝他头顶扔了三颗松球。

科学家抬头一看,发现那只短嘴鸦正在上方不怀好意地盯着他。

比短嘴鸦更“过分”的是渡鸦。在美国俄勒冈州,有一位科学家曾经在爬山的时候,亲眼看到“一颗高尔夫球大小的石头,直接掠过我的脸颊”。他当时以为是有人不小心把石头踢下来的。

不料,上面连续飞下来6块石头,其中一块还砸在了科学家的腿上。那位科学家一抬头,看到了一只巨大的渡鸦,而且嘴里正叼着另一块大石头。

美国鸟类学家罗素·贝尔达还曾经亲眼目睹,一只暗冠蓝鸦叼着一根尖锐的树枝当“剑”,朝一只短嘴鸦刺过去;后来短嘴鸦夺下了那把“剑”,又叼着它反过来攻击蓝鸦。

△暗冠蓝鸦(左)和短嘴鸦(右)

·02·

爱玩的鸟儿,

竟然成了“抢劫犯”?

一种动物聪明不聪明,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能不能从事复杂的娱乐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它们会不会“玩”。

那么,鸟儿会玩么?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的内森·埃默里和尼古拉·克莱顿两位专家认为,鸟类不仅会玩,而且很爱玩。

他们观察了一些鸟类之后发现,“鸟类就像我们一样,可能单纯为了玩而玩”。也就是说,玩耍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是好玩而已。

比如,鹦鹉科的鸟类往往都很爱玩。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在新西兰的啄羊鹦鹉。它们是鸟类中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

科学家曾经观察两只啄羊鹦鹉的行为:

首先,一只鹦鹉挺胸抬头地慢慢走到一个同伴身边,表示邀请对方一起玩耍;

然后,两只鹦鹉互相啄来啄去,又一起在地上滚来滚去,样子就像两只小猫;

最后,两只鹦鹉发出又长又尖的声音,就像小孩子玩耍时的尖叫,表示非常开心。

但是,当啄羊鹦鹉把这种玩闹精神用在人类身上的时候,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尴尬事。

新西兰《周日先驱报》的一篇报道说,一位名叫彼得·利奇的英国游客到新西兰山区观光。他在山里见到了一只“绿色的怪鸟”,于是他好奇地把车窗摇下来,开始对着那只鸟拍照。

不料,那只“绿色怪鸟”突然朝车子飞过来,一头钻进车窗,叼起他放在仪表板附近的一个小布包,又从车窗迅速飞走了。

悲惨的是,那个小布包里装着他的积蓄,一共有美元。彼得·利奇沮丧地说,“它把我所有的钱都抢走了,那些鸟可能正在用我的钱铺鸟窝”。

本案的“案犯”正是一只啄羊鹦鹉。实际上,当地人早就知道,汽车上的雨刮器、后视镜、帐篷、背包、放在门外的地毯……啄羊鹦鹉会玩坏所有这些东西,没有什么能逃脱它们的“魔爪”。

除了啄羊鹦鹉之外,其他的鹦鹉身上也有有趣的玩耍行为。比如,来自印尼的戈氏凤头鹦鹉,就是一种会玩积木玩具的小鸟。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曾经给戈氏凤头鹦鹉提供了一组幼儿玩具,包括各种小方块、小球、小圆环和小棒子。科学家发现,戈氏凤头鹦鹉拿到玩具之后,不仅玩得不亦乐乎,还积极地“发明”各种玩法。

戈氏凤头鹦鹉会把好几个小物件“组合”起来。比如,看到一个圆环状的玩意儿,又看到一个小棒子,它们就兴致勃勃地用一只脚,拿起那个圆环,认真地套在小棒子上。

更复杂的情况是,它们会把三个不同的玩具组合在一起,样子像极了我们在幼儿园见到的玩积木的小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在玩耍的时候,似乎都乐意分享,没有任何一只鸟会霸占三块以上的玩具。

在日本,有人还观察到当地的乌鸦飞到儿童游乐场玩滑梯——它们明明会飞,却要站在滑梯上“出溜”下来,然后飞上去再滑下来,这样反复多次,乐此不疲。

谁知道玩耍的时候,这些鸟儿心里都在想什么呢?

·03·

“创意大师”麻雀

如果我问你:什么动物最有创造力?你大概不会想到它——麻雀。

提到麻雀,你的印象大概就是人行道上蹦来蹦去的小毛球,可爱倒是可爱,但并不像很聪明的样子。如果你这么想,那可就错了。

麻雀不仅很聪明,而且它们的创新能力,完全可以媲美硅谷的那些科技大佬。

如果说乔布斯用苹果电脑和iphone创造了一个新时代,扎克伯格用Facebook连接了全球网民,那么麻雀用自己的创造力做了什么呢?它们入侵了整个世界。

实际上,麻雀已经“入侵”了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成为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野鸟,总数大约有5.4亿只。

美国的麻雀就是个生动的例子。在年之前,北美洲并没有麻雀。直到年,一些美国人因为要控制农田虫害,从英国“进口”了16只麻雀。

这下可坏了,麻雀在新大陆上“病毒式扩张”,很快就变成了“害鸟”。到年,美国人甚至专门组织“麻雀俱乐部”,唯一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杀死麻雀,阻止它们吃掉农田里的庄稼和蔬菜。

即便如此,麻雀很快就遍布美国和加拿大,连人类难以生存的一些地区也有它们的身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麻雀能迅速适应全新的环境,屡屡做到成功入侵,而其他鸟类物种就做不到呢?

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西班牙生态学家丹尼尔·索尔。最后他给出的答案是:因为麻雀充满创造力,非常擅长创新,能够灵活处理问题。

此前,科学家在解释一种鸟为什么能成功适应新环境的时候,重点一般都放在它们的迁徙模式、筑巢习惯、繁殖能力上。索尔决定另辟蹊径,看看它们的“脑子”跟生存有没有关系。

索尔发现,那些能在异地成功扩张的鸟类,无一例外都具有创新性,能根据眼前的新情况,灵活地加以应对。

比如麻雀,就是个绝佳的例子。科学家发现,麻雀有时候会把人们抽烟剩下的烟头叼回巢里。

为什么呢?因为香烟里含有尼古丁和其他有毒物质,把烟头放鸟巢里,可以起到驱虫的作用,保护幼鸟的健康。

这是谁教它们的?谁也没教,是它们自己学会的。

在新西兰,科学家还惊讶地看到:有些麻雀竟然学会了打开餐厅的自动门!

自动门我们都知道,感应到有人靠近的时候就会自动打开,否则就是关闭的。麻雀们十分渴望飞进餐厅偷吃的,但是它们怎么解决自动门这个棘手的难题呢?

它们竟然想出了不止一个“馊点子”对付这扇门。

第一个方法是:飞到自动门感应器的前方,尽量盘旋在那个地方,以此“误导”感应器把门打开。

第二个方法更省劲:飞到门框的最上方,倒挂着伸出半个身体,把身体在感应器上方晃来晃去,直到感应器被“误导”而把门打开。

科学家蹲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群麻雀,他们发现:在45分钟的时间里,麻雀一共把门打开了16次。新西兰其他地方有报道称,就算是双重自动门,也挡不住狡诈的麻雀。

更不可思议的是,那扇门并不是“古已有之”,而是2个月前才安装好的!从没见过自动门的麻雀们,竟然这么快就掌握其中的窍门了!这不是“创新能力”,还是什么呢?

鸟类学家发现,大部分动物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不是害怕就是无视,而麻雀似乎对新东西很感兴趣。

如果你在它们经常活动的环境里,添置了一些新的物件,它们会非常感兴趣地凑过来,探索这些东西是什么,能用来干什么。

更可怕的是,麻雀是群居动物。

试想一下,如果每只麻雀都是个“创新小能手”,都有各种奇思妙想,那么一大群这样的家伙在一起,简直就是一个科技公司的“智囊团”了——它们不成功才怪呢!

所以总的来说,麻雀的成功有三个原因:

第一,它们本身就很聪明,脑子里并不是浆糊;

第二,它们很擅长创新,总是敢于尝试新办法;

第三,它们群居,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

这三点加到一起,似乎跟另外一种成功入侵地球绝大多数环境的动物很像,那就是我们——人类。

所以,有空的时候,跟麻雀握个手吧。

爱因斯坦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身为人类,我们的聪明才智仅仅足以让我们看清,在面对宇宙万物的存在时,我们的知识与智能是多么不足。”

对于那些可爱的、聪明的鸟儿,现在我们了解的还只是一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来它们一定能再度让我们大吃一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