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继因为一首《枫桥夜泊》,沉醉了千年的时光,火了千年的光阴,也使得寒山寺名声大噪。时过境迁,再次品读这首诗,总感觉其中的意境满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指的月亮落下,有日出日落,自然就有月出月落。诗人在月落的时刻,听到乌鸦啼叫,天地间寒霜白茫茫的一片。诗中说月亮刚刚落下,这时就听到了乌鸦的叫声。月亮刚落下,因为光线的缘故,一群乌鸦开始开始“嘎嘎”的叫嚷起来。乌鸦等鸟类对光线的明暗会有不同的反应。乌鸦不同于喜鹊,在民间喜鹊是报喜的使者,而乌鸦大叫声则显得很不吉利,影视剧中一般听到乌鸦的声音,不一会就有不好的事发生。诗词中“乌鸦”这一意象,大多表现是凄凉。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寂寥凄凉的氛围。
月落、乌啼,接下来就是霜满天,天空中飘散着白茫茫的清霜。下霜的时节应是清冷的夜晚,满天的清霜,推测这应该是处于某个深秋的夜晚。“霜满天”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说,零下的温度才有露水凝结成霜。不过露水成霜或许是诗人遥想的意境,月亮落下,光线变暗,惊扰了树上的鸟儿。在树上成群的乌鸦啼叫飞散,这一动作使得月色下的光线忽明忽暗,让诗人觉得天空白茫茫的,雾蒙蒙的,好似霜露。夜晚月亮落下,没有月光,白茫茫的清霜好似月光,营造了清冷幽深的环境。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上的枫树映照渔船的灯火让人愁绪难眠。诗人望着江边的枫林和渔船上的灯火陷入了身深深的愁思。此句“江枫”和“渔火”备受争议,有的人认为“江枫”指“江村桥”和“枫桥”。“渔火”是打鱼的伙伴,而非渔船上的点点灯火。笔者认为指的江边的枫林显得更有意境,枫林是鲜红的的,“渔火”也是红艳艳的,枫林和渔火都是红色的,鲜艳的颜色显得欢快热闹,就好比“火树银花合”的上元节,到处是花灯,热闹非凡。此处鲜艳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苍白对比,自然是愁绪难眠。
此诗的桥如果是江枫桥,诗人和打鱼的伙伴在一起,就没有那种孤单愁难眠的感觉,毕竟有相伴的人。有人说“江枫渔火”怎么对愁眠,于是从猜测出“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愁眠山。诗人眼中的江枫渔火都是愁绪满满,自己又怎不会愁呢?诗人漂泊在苏州,在这个秋凉的夜晚,面对江枫渔火,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难眠的人又望着江上清幽枫林再看着水面上的点点渔火,宁静的夜晚,乌鸦的哀啼声,清冷的霜露,所有的意象都幻化成了点点愁绪,弥漫在诗人的心间。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夜半有钟声飘落到我的小船。诗人说听到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上半夜传来了钟声。“半夜敲钟”,有人认为当时寺庙不可能半夜里敲钟,唐朝有宵制度。半夜三更打钟不符合常理,后来经过多方考证确定了唐朝有半夜敲钟的习惯。诗人半夜船行江上,眼看着枫林渔火,接着又听到了寺庙的钟声。响亮的钟声从城外传来,本来是极为静谧的夜,却突然听到响亮的钟声。钟声划破深夜的宁静,让诗人这个夜泊在此的异乡人感到恍惚又迷离。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唯美地刻画了月落、乌啼、枫林、江枫渔火、夜泊的客子等一系列景象。尽管后世对此诗议论纷纷,但诗中所的羁旅愁思,思乡之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民,甚至流传海外,当之无愧地成为成为诗词中的奇葩,唐诗中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