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悲秋”是人们常说的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多愁善感,但成语中为什么会有“春”和“秋”两个季节呢?自古以来,伤春悲秋就是文人墨客常有的情节,可以说是影响了古代所有的文人。春天和秋天是感伤的季节,春天虽有万物正艳的场面,但花儿凋落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春天快要过去了,便联想到,所有美好的景物都是不长久的,匆匆开放,又匆匆逝去;而一到秋天,就更加伤感了,秋风是萧瑟的,万物也随之凋零,看到这番场景,更引发了文人对人生的悲叹。作家大多是伤感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能引起他们的万千思绪,这些感伤在文人墨客的口中,就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除了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历代文人对秋,都怀着悲伤的情感,自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起,悲秋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传统。秋天草木的凋零,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树木在秋日里的枯黄,就像人生命的衰老和终结一般,故容易引发人们的忧愁。如果将人的一生分为四个季度,那就可以用四季来区分,春天是萌芽和生长,夏天是人的茂盛时期,秋天就是衰老,而冬天就是死亡。人的情感会随着四季的变换,也许就是因为人的一生像四季一样,生长到衰落。
论及元代文学,散曲久负盛名,而说起元代的散曲,就会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尽管元曲中还有许多令人惊艳的名句,但这首小曲,可以说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之一,且还是元代最佳的悲秋之作。为什么这首曲子会有这样的名声,大概是因为这首曲子将所有在外游子的孤独表现了出来,令人感同身受吧。说到孤独,就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解释,有瓜果有孩童虫鸣,足以撑起一片欢声笑语,但这样的欢乐却与你无关,这就是孤独。在马致远的这一首小令中,只有一人一马,夕阳流水小桥,看似平淡祥和的场面,表现出的,却是游子最深的孤独。
“枯藤老树昏鸦”,开头所描绘的景物,就让人感觉到了凄凉,天色已晚,一群乌鸦聚集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阵阵凄凉的鸣叫声。“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声哗哗作响,旁边的人家此刻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古道西风瘦马”,已经荒废了很久不用的驿道上,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正艰难地向前行走。在这三句中,藤是枯萎的,树是苍老的,道路是荒凉的古道,马也是瘦弱无力的,这样的景物,入面就能够让人感受到萧瑟凄凉。
你看看那小桥流水人家,是多么的祥和和温馨,可这样的温暖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的家人在远方,我的温暖也在远方,想到这里,心中是更加的惆怅和凄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也渐渐地失去光辉,从西边落下,唯有忧伤的旅人,独自漂泊在这遥远的地方。在这里,作者表现出了自己的迷惘,离家在外的人,无非就是为了寻求功名,可长期的漂泊之旅,也让作者产生了怀疑,是要继续寻求功名,还是回到家中,服侍自己双亲,迷惘、惆怅、凄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化作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年轻的时候,曾经热衷追求过功名利禄,但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作者一生抑郁不得志,也一生都在漂泊中度过,穷困潦倒,漫长的羁旅生活,使得作者写下了这样的作品。这首曲子所用的字,“枯”、“老”、“昏”等等,一字就让人忧愁重了十分,更何况成篇,便能狗让人泣不成声,因此可称为元代最佳的悲秋之作,明白此曲者,读之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