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哭泣的行为有很奇妙的功效,既可以缓解悲伤痛苦与心灵创伤,也可以表达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有时还可以疗愈疾病。
哭泣并非人类独有的行为。事实上,动物只要拥有泪腺就可以流泪,譬如我们熟悉的“鳄鱼的眼泪”。其他如猫和狗,或者牛羊等,也都有流泪的时候。但其实,动物们的眼泪只能算作是“基础眼泪”,它的基本功能是润滑眼睛,以防干涩。当然鳄鱼的眼泪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也就是说,动物们的眼泪并不具有情感功能。
而人类的眼泪,除了基础功能之外,还有一种“情感眼泪”。因为有了悲伤、痛苦或激动的情感——当然也有喜悦,并且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大脑就会向泪腺发出指示,这时人类就会做出流泪这样的生理反应了。
哭是一个很古老的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哭,中间的字形描摹一个人,正捶胸顿足的样子,看上去就痛苦万分。两旁分别是一个“口”字,有“加倍”的意味,表明他正大声地呼号。这样组合在一起的意义非常形象,仿佛能看到一个人因为痛苦、悲伤而顿足哭喊的模样。所以,哭的本义就是指,因悲痛而声泪俱下的样子。
也可见,最初的哭的形象是很完整的。在古人的概念,有声无泪称为“号”,有泪无声称为“泣”。只有有声有泪,并配合一定的肢体动作才是真正的“哭”。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需要更为丰富的语义层次和不同的表达方向,于是古人又创造了一系列的词语,来代替“哭”这样单一的表达。这篇文就来说一说幽咽、呜咽以及哽咽,虽然都表示哭泣,情态上到底有什么不同。
咽是一个多音字,在金文中的原义是指人体的器官:咽喉、喉咙,读yān。因为咽既掌管发声,又是呼吸和食物通行的管道,一个读音很容易混淆,于是又发展出两个读音,表示不同的含义。一是yàn,吞食、吞咽,指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一是yè,表示声音因哭泣而哽塞,低沉沙哑的样子。比如大诗人李白写过一句词:萧声咽,秦娥梦断梦楼月。因为用“咽”字来形容萧声的低沉,而使读者感受到悲切幽怨的韵味。而幽咽、呜咽与哽咽中的咽也都读这个音。
幽咽形容哭声低沉、细微,传达一种幽微的情境。幽最初的含义是昏暗、阴暗,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光线昏暗,非常偏僻而少有人迹。所以,幽字通常能够渲染一种因少见日光而昏暗不明,因人迹罕至而僻静隐蔽的氛围,如:幽谷、幽居等。
当幽与咽合作,用以形容哭声时,我们不难体会到那种隐隐约约的、不明朗的哭声,在一片寂静中若有若无地传到耳边,会带给读者怎样一种阴郁的、暗淡的、压抑的情绪。所以说,这是幽咽的特别之处,在形容哭声时,常常隐藏着情绪在其中。如:
①夜久语声絶,如闻泣幽咽。(唐·杜甫《石壕吏》)
②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唐·鲍溶《风筝》)
除形容哭声外,幽咽也可以形容泉水潺潺流淌的声音。同样的,这个声音并非清脆的叮咚声,而是哽塞的、细微的,常常传达了作者低沉压抑的心绪。如:
①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唐·白居易《琵琶行》)
②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清·郑燮《念奴娇·周瑜宅》)
此外,幽咽还可以形容笛声、萧声等,同样能使读者体会到一种幽微的心绪。
呜咽呜是一个象声词,本来就是描摹哭声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哭得特别伤心时,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呜在造字之初,所模拟的其实是某种鸟的鸣叫声。这点从呜在金文字形可以看出:左“口”右“乌”,含义非常明确了。而乌鸦的鸣叫声听上去,总是有几分喑哑、凄厉。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呜的另一个字义,即悲叹、哀叹。这是因为,当人们口中舒发出叹息的声音,所传达的情绪确实与此相像。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宋·柳宗元《捕蛇者说》)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呜的使用语境,是哀伤的、凄切的。当它与“咽”合作时,这样的情绪色彩就更明确了。呜咽,形容忧伤哭泣,悲声凄切。
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鲁迅《明天》)
除哭声外,呜咽也可以形容自然界的一些声音,如水声、风声,也可以形容某些乐器的声音,如笛声、角声。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可以发出凄切的、凄厉的声音,传达出悲切哀伤的情绪。
①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唐·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②一声羌管吹呜咽,玉溪夜半梅翻雪。(宋·孙舣《菩萨蛮·落梅》)
呜咽也可以叠字使用,即呜呜咽咽。
哽咽形容悲伤气塞,哭不成声的样子。与幽咽、呜咽直接形容哭泣的声音不同,哽咽更多地是在描摹人痛哭时的一个整体情态:因为气息受阻,而使声音哽住,不能痛快地哭出声来。哽在造字之初的本义是:噎住,食物无法下咽。是一个阻碍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新字义,因为情绪激动而使声气受阻,不能正常发出声音。如: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法国·都德《最后一课》)
哽与咽组合,情境就更明确些,因哭泣时情绪极度悲伤,气息仿佛受到什么阻隔一样,哭声不能痛快地发出来。哽咽并没有隐藏什么幽微的情绪,就是直白地描写人在悲伤哭泣时,气息阻碍而使哭声中断的样子,更多是一种生理的反应。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哽咽一般都用于人,极少用在自然事物上,也不用于形容乐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