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母亲节莫忘母恩重如山,埋母之人心怎安 [复制链接]

1#

文:猫眼

老舍先生说:“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只要有母亲在,你就有最后的包容和依靠。

初夏伊始,被雨水反复洗刷过的天分外的蓝,晴空暖阳好像母亲的拥抱,一直那么温暖,慈祥。

五月的第二周——国际母亲节,为母亲过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后发起兴于美国,之后被世界各地采用,可见对于母亲的感恩是每个生而为人的人应该具有本能。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生物相通的最伟大的本能,是源自骨子里的对子女的最无私的呵护,“舐犊情深”“寸草春晖”,这份无私的爱呵护着幼儿成长,陪伴少年长大,直到最后的终结,母亲始终都会挂念着自己的子女,哪怕子女已经长大强壮,而仍然会为其随时奋献自己,所以这份恩德当被子女牢牢记住。

“母亲节”非源自我国,但是对于母亲的感恩我们自古以来就以“孝”来教育颂扬。

《增广贤文》里曾说过“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历史故事名人传记也记载着种种孝子大义,从古到今都以孝定人品,毕竟连母亲的恩德都淡忘的人又怎能记住他人的恩情?而孝顺的人总有自己的最终底线。

就在母亲节的前几天,陕西榆林就发生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埋母”案件。

58岁的马某将自己79岁的母亲活活的埋在墓穴中,就这样当老母被救出时因怕儿子受罚,甘愿谎称是自己爬进的墓穴,这一番对比仍能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爱意。

当然每段人伦惨剧总有缘由,据调查,马某自幼丧父,兄妹三人由母亲带大,直到马某十二岁母亲改嫁甘肃,因为马某为长子,相对长成,所以母亲只带走了弟弟妹妹,马某由叔父代养,直到成人生子。

很多年后母亲第二任丈夫离世,母亲和弟弟搬回了家,此后母亲和弟弟居住,而弟弟身体不佳经济贫穷,直到又患疾病母亲才搬来和马某居住,母亲并非瘫痪,依然具备活动能力,但是马某却以瘫痪不能自理为由活埋生母。

这个故事总体来说是个贫穷人家挣扎生存的故事,当年母亲单人抚养兄妹三人其实也颇为难熬,而就算改嫁也并非富贵所以不得不把相对成熟的大儿子留下,带幼女幼子改嫁,这个是无奈之举,从后面的故事都可以看出母亲也有一定的内疚心里。

生活如此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两难抉择,而从后面来看其实留下大儿子并非他的不幸,从叔父能帮着操持一切能估计出或许留下比起被母亲带着远嫁来更有生存空间,所以相信母亲在做贫穷生死选择时也是有过考量的,手心手背都是肉,穷人怎么都能活下去或许才是母亲看似狠心的原因。

这大概是马某内心深处埋藏的怨恨面吧,而随着很多现代人自以为知识知道得越来越多,自以为了解了生命的真谛,自以为懂得了自然的奥秘,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为人道德准则产生了不屑。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或许只是生物的本能特征并不代表它们懂得孝和恩情,因此他们不屑这等教育故事。面对着“赐生”的恩德,发出并非自愿的反驳,或许如上述故事里以“生而未养”为怨恨,不念恩就罢了还起仇怨,那真还不如羊崽和乌鸦的动物本能。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于“情”,比动物懂感情,知恩情,对于“生养”,当你诞生的那一刻就具备了生命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是母亲十月怀胎,冒着生命危险才赋予你的,这种选择权便是天大的恩德,而这份恩德不应该因为任何理由而被毁灭。

当然这个世界上也不乏恶母,但是就如“虎毒不食子”的说法,绝大多数的母亲是伟大而无私的,而相比较大多数子女对母亲的爱永远比不上母亲对子女的爱,因此我们只能把母恩牢牢地记住,而儿女给母亲最大的安慰就是自己生活过的独立同时理解父母,懂得父母付出,也在他们老去的时候尽力“反哺”。

“生儿防老”越来越被新时代很多人诟病,一是生活压力导致的精力经济无力支撑,二是觉得自己像小兽一般应该拥有生活的自由。有理有据但情理仍然不通,生而为人却总想着野兽的自由,那何必拥有作为人独有的情感和智慧能力,把母亲生养看做理所当然而到自己反哺了却有着兽类的思想甚至还没有野兽的反哺本能,这种人何其无耻。

所谓“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母亲真的很伟大,所以以母亲节为醒告诉自己别忘了那份恩重如山。

愿天下母亲平安健康,快乐,和祥。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