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点击上方文学现场↑免费订阅本刊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
严禁采集与抄袭、剽窃
《元宵之味》等作品
目录
■[临淄]宋庆法/元宵之味
■[淄川]岐黄门生/冬日山乡行
■[沂源]王佳兰/又见月明中
■[高青]辽阔之海/听雨(外一篇)
■[博山]云止于水/移情于秋(外一篇)
■[周村]金凤鸣/年
■[沂源]宋以民/心头有座山
■[博山]赵自鹏/走马青州古城街
■[临淄]孙良鑫/第一次出差
■[张店]白玲/把诗词养在心里
■[博山]云影浪花鱼竿/活着的最高境界是生活
■[张店]刘春梅/相约青春,相聚在一起
■[济宁]耕夫/挖荠菜
■[博山]夏伦稳/回乡偶书
■[博山]谢丽君/新的故事
■[博山]谢大伟/愿我们在彼此看不见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周村]张志成/元宵节的灯
■[高密]鲁午坡/元宵节(组诗)
■[博山]夏伦稳/大师的足迹
■[博山]南山鹿鸣/甘泉元宵演出晚会
您最喜欢的本期作品投票
(截至3月5日23:00)
元宵之味
临淄宋庆法
年味尚在弥漫漂浮,小区路口又添街景,几口张着大嘴的“铁锅”支在路边,在主人操纵下晃晃悠悠转动,“铁锅”内一颗颗硕大洁白的“珍珠”,踏着“摇滚乐”曲欢快起舞。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摊位旁边的马扎上,坐着一个头戴破棉帽,满脸络腮胡,黑衣服脏兮兮约有70岁的老头。这人不是很熟,听说早些年曾娶了一房哑巴妻,大集体的时候还能凑付过日子,后来因无力养活家人,哑巴妻与他离了婚,从此成为孤家寡人。村里给老年人建设的公寓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他到了年龄也搬进去住。只要不是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他就提一支马扎,怀揣一塑料瓶水,在路边小吃摊前坐下,小吃摊挪动位置,他就跟着变换位置,像贴膏药一样,整年累月,日复一日,不知道的以为是他在帮着看摊。熟悉的人“爆料”说,他每天靠摊位主人的施舍生活。
似乎所有人的眼里,这个人很煞风景。平时不止一次,有个把爱赚小便宜的人,从摊位上顺手牵羊,让他看见就大吼一声,跑过去一把夺下。摊主们碍于面子,毕竟和气生财,也不计较什么,慢慢也就默认了他的存在。
元宵节的气氛越来越浓,烘托熙攘的人流驻足买元宵,忙得摊主们随着元宵团团转。人们吃元宵,据说是起源于汉文帝为庆祝周勃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此后司马迁老先生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也好,“汤圆”也罢,凡夫俗子们是图个口福,有叫元宵的,也有喊汤圆的。这日,已经华灯初上,街上三三两两游走着外出散步的人,灯光里的摊位准备要收拾打烊了,灯影下那位“看摊人”,照旧坐在马扎上丝毫没有撤离的迹象。摊主等了一会,见没有人买了,扯一个塑料袋,把剩下的约有十来粒汤圆装进去,递给“看摊人”,说:“拿回去煮煮吧。”“看摊人”也不搭话,接在手中,提上马扎,一摇三晃走了。估计,明天他还会准时出现在摊位旁。
今天一早,微友发来一条信息,邀请去古玩城看灯、听戏、观展、猜谜。元宵节热闹的去处多得是,“万叠灯山辊绣毬,怕寒骑马著驼裘。要看十里红莲满,须上谯门最上头。”现代诗人刘璐昌老先生发来一首新作分享:“谁遣春风曳柳梢,鹅黄淡绿染枝条。山川启梦物华醒,喜看东君淬剪刀。”
洋溢在春风初度时,看灯、听戏、观展,“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确很是吸引人,今日个不知怎得却雅兴尽无。每每想起那摊主与“看摊人”相互依存的画面,心里就涌上一阵酸楚,是对摊主的恻隐之心动情,还是对“看摊人”的行为动容说不上来。
滚来滚去的元宵,滚出一串惆怅。
深山樵夫互动微评
拜读佳作,感受元宵美文美味!
冬日山乡行
淄川岐黄门生
过了南庄,车外的空气才变得清新起来。
上周六,云止于水先生来门诊小坐,品茶间,问起先生父亲的病情,甚是惆怅。委婉问我,何时有空,能去老家给老人看看。先生乃至孝之人,我欣然应允,便有了此行。
一行四人。先生和我的高中同学幽兰,坐在后面,小声地谈论着,有关书法的话题。先生的儿子小乖,坐在副驾驶上,微闭双眼,默默背诵着课文,我一边开车,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过淄河铁路桥,往南行不多远,向左一拐,便是去往先生老家的路。时值隆冬,夕阳西下,远山如黛。河里的水,早已结冰,上覆残雪,晶莹透亮。一簇簇芦苇,只将上身探出冰面,朔朔寒风中,独自摇曳,在水一方,不见伊人。低矮的河坝上,不知谁家的媳妇,凿开冰,汲了水,挽了袖子,浣洗着衣服,一条白色的小狗,悠闲地摇着尾巴,守候在她的身边。河岸边,几株粗大的白杨树,树叶落尽,枝桠间,点缀着几个大小不一黑色鸟巢,三五觅食而归的灰喜鹊,绕着鸟巢,叽叽喳喳,或飞或栖,好生热闹。
远处,牧归的老农,鞭起声响,悠长的吆喝声里,羊群便撒了欢似的奋蹄奔走,扬起一路飞尘。自小家境贫寒的我,冬天来临,仍是薄衫着身,并无多少厚衣御寒,就怕过冬天,最厌倦寒风彻骨,满目枯黄的萧条景象。而眼前的乡村冬景,却让我耳目一新,顿觉温暖。心下便想,世间万物,一草一木,皆俱灵性,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儿,值冬盼春,沐夏迎秋,四季轮回,笃自绽放。而我们,从不缺乏审美的眼睛,有时,只是缺乏了与草木之灵息息相通的心境罢了。
正想着,先生突然兴奋的说:“快看,左首的那座山上,便是那片流苏林!”我减了速,循声远望,一条蜿蜒的山路尽头,净蓝的天空下,水瘦山寒,几十株老树,参差不齐,屹立在山坡上,灰黑的树干,苍劲有力,泛白的枝条,虬龙盘旋。先生说,最早知道这片流苏林,是从她学生的空间相册里。春末夏初,是流苏的花期,漫山遍野的流苏花,洁白如雪,暗香四溢,惹人怜爱。那时,小路上,络绎不绝的,满是慕名而来的赏花人。先生有一篇文章,《流苏,你好》,写的便是这处流苏林。于是,几人相约,来年春日,定来赏花。
对于赏花,我自是喜欢。许是从小孤独卑微,不太喜欢大红大紫,过分张扬的花儿,独爱“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手捧诗书,走在田间地头,或山涧崖边,不经意间,一缕暗香,悠悠袭来,若有若无,轻轻吸入,那幽香,沉入丹田,润泽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双腿便再也不肯挪动,四处找寻,不远处,一株叫不上名字的野花,素白的花瓣,配了浅浅鹅黄的花萼,独自在那儿,羞涩地开着,那暗香,便来自于它。与一株花的不期而遇,让人心生欢喜,我报之一笑,不敢靠近触摸,怕手上的汗渍,沾染了它的素洁清雅,便轻轻离开,不留半点痕迹,心里只念着它的好。
转眼间,便到了先生任教的学校,一座红黄相间的建筑,矗立在公路的西侧,围墙是一排灰瓦的平房,古朴秀逸。今是周末,校园空无一人,空旷静寂。西墙外,是大片葡萄园,一直延伸到山上。虽是隆冬,满眼望去,搭葡萄架的水泥柱桩,整齐划一,倒也不失壮观。若是夏日,在教学楼上,倚窗而望,或凭栏远眺,满眼翠绿,凉风习习,该有多么惬意,想来,便对那些山里的孩子心起羡慕。
先生教语文。几十年前,先生大学毕业,不曾留恋城市的繁华,毅然选择回家乡执教。那时的她,青春年少,一件素色的长裙,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双清澈透明的眼睛。走在校园里,微风轻轻吹起她的裙摆,青涩美好。
先生是大爱之人,总是竭尽全力,疼爱着她的那些孩子。为纠正孩子的书写,她会跪在地上,拿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的教孩子。为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她把家里养的花卉,分送给班里的每个孩子,让孩子自己养护,去感受一个生命成长的艰辛,去分享花儿绽放时的喜悦。每月,她都会从自己微薄的收入里,挤出一部分,购买些书籍,悄悄送给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
先生又是勤勉好学之人,课余闲暇,笔耕不辍,寒暑不易,用真切的文字,温暖感染他人,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感念岁月的沧桑,当年的青春少女,如今已是,青丝添白发,而先生仍不忘初心,虔诚之至,每周往返百里,安心教书育人。才明白,先生心里放不下的,是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我有幸认识先生,能拜其门下,研习写作,深感荣幸。而先生不嫌我之愚钝,每每悉心教导,令我感激不尽,心中便对先生更加敬仰,也愿山里的那些孩子,亦如我般,感念先生的知遇之恩!
从先生任教的学校向西南,一条乡间小路,行二三里,便到了先生的老家。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坐落在一处山坳里,四面环山,一条小河,蜿蜒从村中穿过,将村子一分为二。村南,是一片槐树林,夹杂着数株苍翠的松柏。听先生讲,每年春天,当山外的槐花都败了,这儿的才渐次盛开,那时,整个村子都氤氲在槐花甜甜的香气里。她便采些回来,烙面糊,包水饺,鲜香无比。先生乐善好施,周末,亦不忘带回一些,分送给周围的邻居。
过了小桥,便是先生的家,一座红砖瓦房,屋面上,还覆盖着几天前飘落的雪花。街上没有行人,静寂清冷,偶而从远处的深巷里传来几声狗叫声。停好车,取了带给老人的茶叶,跟着先生,走向大门。先生的娘亲,听见说话声,早已迎了出来。不大的门洞,停着一辆紫红色的三轮摩托车,想必,先生的父亲便是用它拉着娘亲,为了生计,春耕秋收,风雨相伴。
穿过狭窄的门洞,就来到院子。北边一式三间主房,南边是两间平顶小屋,从西墙根修了水泥楼梯,方便上下。南屋顶上的木架子上,挂着十几辫玉米,夕阳下,金黄莹亮,熠熠生辉。门口西侧,厦檐底下,用篷布盖着的,是越冬的大白菜,硕大翠绿。先生的娘亲,便是每日用它炖豆腐粉皮,或醋溜,或清炒,再滚上一锅黄灿灿的小米地瓜粥,等着先生回家。想想那滋味,会有多诱人。东间的窗户地下,是个地炕炉子。记得早年,老家四叔盖房子时,也盘了地炕炉。在窗外地下,挖一地坑,盘好炉子,在屋里的地面上,用红砖砌了回型烟道,顺到屋外,上面铺上窑几(一种从福山窑场捡来的耐火板砖),水泥嵌好缝,防止漏烟,一切就续。只等冬天来临,大雪纷飞,四婶便用劈柴,生起炉子,热气通过烟道,地面便热乎起来。放寒假时,我们便整天赖在四叔家,坐在温暖的地炕上,打牌聊天,看电视,四婶从不嫌烦。再细看先生家的地炉子,烟囱并无烟冒出,便猜想,今天好似没生火啊。
等进到屋里,见外间的东北角,一个水暖炉子,火烧得正旺,上面一把大水壶,水已烧开,正兹兹冒着热气,才明白,老人家早已用上水暖,不再用地炉子了。先生的父母住在东间,我推门进去时,老人家正忙着沏茶,满屋飘着淡淡的茶香,是正山小种的味道。见我们进来,赶忙把我让到,靠暖气片的椅子上坐下,接着,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的手上,说“谢谢你啊,不管忙闲,大老远跑来给我看病。”老人家六十开外的年纪,话不多,情绪有点低落,却透着农村人的善良和朴实。我一边喝茶,一边询问着老人的病情。老人年轻时干过生产队的队长,吃过不少的苦,晚上从坡里回来,就喜欢喝上几口,解解乏。不曾想,惯上了毛病,一天不喝就馋得慌,有时,早上起来也喝,直到检查出白细胞低,才不敢喝了。我安慰老人,别灰心,慢慢来,一切会好起来的。认真地给老人检查了身体,号了脉,开好方子,老人的脸上,才有了笑容。
这时,先生的妹妹,听说家里来了中医,也带着俩孩子,过来看看。小外甥四五岁了,一进屋就上蹿下跳,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外间,幽兰早已取了先生的古琴,褪去青花蓝布的琴盒,调好弦,弹奏起来,是《凤求凰》的曲子。清澈、高妙的琴声,便在屋里回旋,一段古老的爱情传说叮叮咚咚地生动起来。宛如天籁的琴声,透过窗户,飘散在静寂的山村上空,似乎呼应着村中潺湲的河水。引得小外甥,嚷嚷着也要弹琴。
西间,是先生的卧房兼书房。当先生带我们进去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满满的一屋书啊!三面墙,三个书橱,足有一人多高,摆得满满的,桌子上,床上,就连窗台上,亦是书籍,狭小的空间,都放满了书,几无立足之地。墨香书韵里,我抚摸着那些书,念着一个个名字,沈复、李渔、雪小禅,余秋雨、冯友兰、木心、梁实秋,尼采,叔本华,柏拉图……古今中外,散文、小说、诗歌、杂记、哲学,应有尽有。每到夜晚,先生心静如禅,倘佯书海。斯是陋室,因书生香,仿若在深海的一叶兰舟,可深闺幽居,也可泛舟远游。
再细看,靠西的窗台上,摆着一下盆绿植,夕阳的余晖斜斜映照叶片上,先生看我看向那边,就绕过摆满书的床头,将花从窗台拿过来,捧在手里,轻轻吹去叶面上的灰尘,用手轻拂面花叶说,这叫碰碰香,一碰就会发出清雅的香气,还特别好养活。细看,那花盆竟是一个方便面盒子,绿生生的叶片,叠在一起,像小孩子绽开的笑脸,煞是可爱,轻轻用手碰触,真的有清淡的香气溢出来,沁入鼻息,久久不散。
回程时,已是暮色沉沉,远处的山岚一片青黛。先生和幽兰,依旧在后面谈论着什么,小乖还在背着他的课文,我开着车,凝视远方倏忽而过的一道道风景,脑海中,却仍浮现着,先生书架上那一本本的书,还有那一株养在素淡纸盒子里的碰碰香,似乎还幽幽地发散着香气。
深山樵夫互动微评
车行至南庄作为文章开篇,一下子勾起了我的记忆,这里太熟悉了,早年曾经无数次来过这里,文章从冬日山乡行开始了,一路上的景色河水、芦苇、浣衣女、白杨、乌鸦、流苏林,在岐黄先生的笔下写的如此美;然后是路过学校,描写云止于水先生从教的学校,古朴秀逸的外观,写对她执着教育事业的敬佩;最后是到了这来的目的地“过了小桥,便是先生的家”,对院子里、屋子里、书房里的景观写的极其详细用心,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相结合,极其生动,幽兰的琴声为这篇文章增添了别样的意境,特别是用云止于水先生书房养的碰碰香作结尾,别出心裁,寓意深刻,这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文字。拜读美文,问好岐黄老师!
岐黄门生真诚回复
樵夫先生,下午好!其实,上午的时候,云先生就把您的评论发给我了,可是,没顾得上拜读,一直忙到现在,才稍稍停歇。沏了一杯茶,捧在手里,虔诚的读着您对拙作的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学生拙作的喜欢和肯定。更加坚定了学生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最初,学生写完此文时,并无觉得有多好,经先生一评,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般,竟渐渐喜欢起来。再次感谢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学生写下这么多真挚的文字,恳切期盼,在以后的日子里,对学生的拙作,多提批评和建议,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日渐长进。遥祝,先生全家,安好!
一马平川互动微评
写得真好,赞一个。
深山樵夫互动微评
这篇文字写的很好,个人认为文理和药理是相通的,通则畅,你做到了;散文写作似乎与您悬壶问诊处方一样,配药是有主次的,文章也是如此,此为个人愚见,供参考。问候过年好!期待新的一年文顺笔健,佳作不断!
玉静心明互动微评
写景物状传神,吟咏慨叹走心!
老师的文字细致,抒情自然,很有介入感。
岐黄门生真诚回复
樵夫老师好,您的观点,学生甚是赞同!其实,传统文化,内在总是相通的。感谢鼓励,借先生吉言,学生定不负期望!
玉静老师好!谢谢您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习作写评语,期待相见,亲受老师指点。
又见月明中
沂源王佳兰
春天来了,沉睡的生命都已经苏醒。春天有破土而出蓬勃向上的展示,有生命苏醒后蜕变的惊艳,有梦放飞广阔之中的翱翔。春天更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惊喜。
又见月明中,你从春天里走来。这个春天是你的重生,是我们心再相许的美好时刻。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有一种念念的怀想,知道你不会这样轻易地消失在我们的怀想里,不会轻易地从我们期待的目光里褪去你的风采。曾经,那一次一次的等待,等待每个月如期而至的重逢,是欣喜,是心动,是静静地倾诉彼此。每次相见都沉浸在你的意境中,是你带给我一片旖旎风光,由心而动。再相遇,原来从不失你的睿智。
依然爱你,是你的更好,是最初初心不负的相许。经了沉淀,经了岁月留痕,经了初心静好,经了生活琐碎,经了风雨彩虹,我们再遇见,还在一起。这便是最好的守候。
等了你那么久,你终是未负爱你之人的等待,在春天里来与我们相聚。曾经在许多个日子里,在月明之中的温情里,让我们沉醉,沦陷。所有的爱,从认识你那天开始就未曾终止。当沉浸在月明的遐想里,似一缕清风拂过,带着土生土长的纯朴、清新和自然,却又有着清新四溢,撩拨心弦的蛊惑。
我曾在心里问过,你的魅力在哪?让那么多人爱上你,原来我根本就不是唯一爱上你的人。你让更多的人爱上你,或许是那一身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却又不失你的灵动和大气,融了这一方水土的滋润,与你,与我,都带着一种别样的情怀。在这座小城,在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你终会以你的情怀来抒写。抒写人文,抒写善恶,抒写你应抒写的一切事物的积极向上和美好。
与你,是怎样一份情结?在没有了你的那段日子里,我以为是在心的一隅搁浅了你,那么多的疑问,那么多的等待。就像迁徙的鸟,在旅途历经磨难,承受成长之痛。然后,选择回归。是月明清辉里的一抹微笑和笃定,是一份不离不弃的信任、相守和执念,便会有承诺回归的故事,会是一路精彩纷呈。
辽阔之海互动微评
只见思挚情浓,那个你一定感知吧,祝福。
疯子互动微评
春风浩荡,又见月明,爱——从这里起程。
听雨(外一篇)
高青辽阔之海
因一场预定的小聚,等待。时间还早,听窗外有雨,一滴雨来“噗”一声,暗沉,要等很久才能听见另一滴落下来,依旧还是混绵的“噗”。
听一场枯旱过后、冬去春至期待已久的小雨犹如听琴。昨日,读一则文,文中说有一位老者谈古琴音,是一种把人内心里往下沉的气儿提起来又压下去、压下去又提起来却不落地。又像一坨坨不知道积了多少年的死疙瘩被震松了,一波接着一波,不知所措,是琴声不饶人,一步步紧逼,听到最要紧处,眼泪不由自主砸在了胳膊上。这力量不是来自静穆,而是准确,一种含住而不堕的情感。或挂在树梢,就成了刚冒出来崭新的叶芽,叶生林稍呢。或如一缕春风,挂在树腰,不远走,也不就地起漩涡,而是来来回回游荡,一团团纠缠在一起,花儿绷不住,笑了。
初春的雨便是这样了,惹起一团湿气,弥久不散,清新的味道蝌蚪般游来游去,极清香。琢磨来琢磨去,又觉似枯寂日,闲来无事,坐在河边就闻到新涨的春水的味道,也似春日里一点点儿的荠菜做成春卷,新吃而来的味道。汪曾祺的小说注文中也注释过“极清香”,他说这个味道很不具体,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一月茵陈二月蒿,等到“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转眼就成了苏东坡的“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了。深望懂诗、懂植物,甚而懂日子里的吃喝营营。
有一日,有朋友从青岛回来小聚,说道柳,烟柳团团,他感慨颇深,他的村名就叫柳烟村,总是有些关于柳树关于春天的说道吧,一个村名,便成了他的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一句罩在一个乡人身上,总与脚下的一搾乡土有关。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绿了起来,浅浅的,轻轻的,远望迷迷蒙蒙,像一片轻盈明亮的雾。
少年时候,春来,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好像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草长莺飞二月天,乍暖还寒,一切渐渐苏醒过来。“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昨日,内侄娇娃周岁庆典,定在本村外酒家,抱着他站在窗前,他很专注盯着窗外挂在树枝桠上的彩旗在微风里烈烈飘飘,好奇的眼神里读来的是“次第春风到草庐”!
老家门前一株樱桃,花芽暴突满枝,尖利利,斜在半空里。正要走,又转回身,看了很久,这好似谁的眼睛里满满的笑意。这株樱桃树是和父亲最后时日里住屋的外窗对着的。临走弟妹想起来什么,跑过来问,正月十七还来不来?每年的这一天,必是要回家来祭奠父母的。犹豫了很久,说给她不要等,有空了就一定去,实在没时间,也会告诉她。
元宵节有出嫁的女儿送灯给娘家这一节,乡风里却没有。有祖母在时,元宵节必定回她老家,她老家是灯会兴盛之乡,父亲也不年年去,而是隔几年,去一次,每一次都是一次盛大的探望,而在祖母却是暖满的归乡。直到现在,灯会依旧还是本地区的盛景。那时,似千山万水之远,而现在也不过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前几日,寻出唯一还有联系的祖母姊姊的孙子(论起来是一位表哥)的电话号码拨过去,拜个晚年,关于元宵节的些许旧事蔓延开来……
春雨窸窣,让人踏实。时光流转,大自然里总有些许美妙声音,丝丝缕缕,挑逗着日益麻木的现代人的神经末梢,这是我们的根。这声音,来自故园,也来自远古。就如,想念某人,也没办法。谁有权利悲悯谁?连安慰都没有,也只是试遣愚衷泪盈于睫。汉乐府里曾经说过:“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
安稳的日子,总有那么点儿迷茫,幸福里也总有那么点儿怅然若失。什么都没发生的岁月里,诗意的水分一点点蒸发,光芒一点点退去,唯那些被风干的梦想仍然挂在岁月的深处,雨来滋润,鼓胀起来……
疯子互动微评
在普陀山上,记得有个“法雨寺”——寺名可能有误。听雨声,想旧事,别有一番情趣。
美丽心情互动微评
春雨窸窣,让人踏实。时光流转,大自然里总有些许美妙声音,丝丝缕缕,挑逗着日益麻木的现代人的神经末梢,这是我们的根。很喜欢这种感觉!
平沙落雁
读友友的文《细腻的温度》时,正在听“平沙落雁”古琴曲。好好奇一刻间喜欢上这首古曲。以前,大不喜欢这种慢,做事也总是风风火火。时光有情,有耐心把一个粗粝的人打磨至温软。
《细腻的温度》中说: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有细腻到无微不至的能力,却少有耐心和兴趣。很多人喜欢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袭人魂魄的也不只是成功的机遇和机会,还有无微不至的方便,可以在其中而感受不到其存在。而小城镇离开了这种便利的细节包裹,便会时不时的被硌得不舒服。
细腻的温度,在情感中亦如此。有一个晚上走步至一个小型停车场,有一男子粗喉咙大嗓门出口成脏,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是一位中年女子正站在停车场相邻的药店门口踌躇不决,大概是想去药店里买点什么。却又不忍男子的粗鲁喊叫,男子大意是嫌弃她慢吞。还有一次遇见一对中年夫妻走步,一边走,男的一边吼,质问女子还想要去哪里。时不时对妻子耍威风的人把妻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男权作祟,教养不到,还时不时喜欢打着爱的名誉。友回说:现在一大部分人,有知识没文化,真正的文化就是自我纠正和反省力。大庭广众之下这样的男人该被踹、被羞辱。和平凡的、会照顾人情绪的人在一起,时刻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跟自我的人在一起,时刻会有挠刺的感觉。爱情如此,婚姻何尝不是如此,挠不好的就离了,留下一地鸡毛。平凡的人生呢?
看俗世红尘,多少人,欲望沟壑难填。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这个时代最大的骗局,就是把欲望当志气。作家梁晓声也说,大家都在怕着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会唱歌的朴树,出道名曲“生如夏花”曾让多少人如醉如痴,几十年过去,人到中年的朴树,唱起“清白之年”,是一种浅浅眷恋,唱“平凡之路”时却坦然洒脱,不卑不吭,让人砥砺前行。王菲有多年前的“红豆”到“岁月”再到“无问西东”,“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是多少歌迷的感慨?
落到实处的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了,人生才是圆满。周国平曾将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平凡,超凡脱俗,返璞归真。返璞归真至平凡才是最高境界。朴树的平凡之路,“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答案“。曾经有一篇微博热搜的文字:“孩子,你可以不成功。”这真是一碗毒鸡汤,给予孩子自由、快乐、顺从天性成长的空间是必须的,但是不可以说”孩子,你可以不成功“这句话。而该说:孩子,你可以慢慢来。由此,我们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可以贫穷,可以失败,甚至可以潦倒,但是一定要顺着自己的倾向生长,而我所说的潦倒不是颓废,而是杜甫式的潦倒,徐霞客式的潦倒。每一个人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都会不再平庸。
无论多么不平凡的生命,最终都要归于平凡的柴米油盐,无论生命中有多少波澜壮阔,我们最迷恋的还是始终包裹在烟火人事里、平凡琐碎的温暖和感动。
听古琴曲“平沙落雁”,琴音错落有致,缓慢轩逸,叮咚入心,似落入广袤的大海边,看沙滩上群雁上下飞旋、起落飞鸣、回翔呼应。
随手点开购物车,八十八元网购《浮生六记》和《人间词话》,有期待的日子总是最好的日子。沈从文大师的《边城》里有句“慢慢吃,慢慢喝,月白风清好过河。”平凡的生活,风柔气朗的春日,总有一本书值得去读。有曲听、有书读的日子,也有月白风清,也有山河浩荡。
玉静心明互动微评
寂寞午后读郭老师的文字,如清泉洗心,受益了!问好您!
疯子互动微评
出门一身衣,睡觉一张床,心比天地大,都占一间房。
移情于秋(外一篇)
博山云止于水
近来越发不喜欢热闹,清寂总是月色一般令人沉迷。在车窗里看人海滚滚,早起晚归的路人车辆为了谋生计,谋私谋公,披星戴月,劳碌红尘。
特别喜欢穿一件橘红外衣,弯腰打扫街市的清洁工,黎明未至,他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暮色黄昏,他们还没有完成一日的工作。而弯腰的姿势永远是谦恭的,扫帚扫过的每一寸街道都是干净的,虽然他们的脸上满是风霜,那双眼睛却总是良善安静的。一餐一粥,一衣一塌,简单生活,无过多欲求的人,眼睛是澄澈的,如秋水。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水中漂碧的水草,悠悠在水底摇曳,是一种本色之美。
万物似乎都停止了生长,删繁就简。所有的戾气都变得温润,每片叶子都是柔软的,再无锋芒,敛去了杀伤力最强的一面。不防患于人,亦不求诸于外。这就是我所喜欢的,每片叶子顺着自己的心意,变幻色彩,带着春夏的虫噬和风雨的痕迹,斑驳破碎,从容到枯,却天高云淡,人似乎也融合在秋空的明净里。
即将到来的春天,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花草树木似乎在争相邀宠,蜜蜂嘤嘤嗡嗡遍布山野、路途,各种芳香弥漫,桃花再无想象中的安静和清丽,花团锦簇的感觉,一日之间,漫山遍野都是绯色,引得人们也在花草丛林中,做着各种搞怪的姿态,跳跃得比天还高,那种疯狂和呼朋引伴,再也不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了。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舞之歌之,和自然和谐为一。
每到春天,看到那么多蠢蠢欲动,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人也和动植物一样,蠢蠢欲动。润物无声的背后,鼓噪着那么多贪欲,春深似海,我也曾被各种花开蛊惑。随着光阴流转,似乎除了早春疏落清淡的杏花,再无从前的那种沉陷。忽然明白了丰子恺的《秋》,他说每到万象回春时,看到群花斗艳,蜂蝶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的状态,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痴,无过于此,最初并不太明白,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才觉得读懂了其中的意蕴。
秋,叶落飘零,天地间似乎只剩下寒蛩一种昆虫在叫,低低地,高低起伏,不含一丝争宠之意,竟像是日渐明澈的河水了。没有了蜂飞蝶舞,心里宁静,每一片叶子的飘落都是无声无息的,从容,自在,随意落在哪里,都是皈依。
这时候,喜欢坐在河边看芦苇,洁白的花朵,静静飞舞,沉在水中的倒影也是清凉的,和洁白的云朵都映照在蓝色天空,人也融在云水之间,飘逸成一朵芦苇,从诗经里走来,简净质朴,走过了万千繁华,还是爱这一片清净。
于此时,宜读《庄子》和《红楼》,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过荣枯、盛衰、生灭、有无,无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还是逍遥游梦蝴蝶,还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都是豁达、谦逊、宽容的。在春日初生,春林初盛,春雨迷蒙的时候,移情于秋。
踏雪寻梅
赵
执
信
故
居
去山城公积金处修改手机捆绑,移动的号几年前已不用,而最初留的电话是那个号。不想那号竟重新启用,也是一个女子,冥冥之中,使用同一个号码,也是一种缘分,她每个月都在收着我的短信,后来我打电话给曾经的自己,听说还收到过好多发给我的短信和打去的电话。直到立春后,才起意去办理更改手机捆绑业务,顺便再去探访赵执信故居。
最近频频听到赵执信,其故居只在一次元宵灯会去过,花市灯如昼中,只感觉石路陡峭,需要小心翼翼,那些古朴典雅的红色花灯,每个上面都有一个谜语,很有情致。那时,对这位博山文化名人却不太了解。不想,他原是和蒲松龄、王渔洋一样的文化名人。
昨晚,靠着暖气片泡脚,随手从书架上取过一本散文集《守望与远行》,竟有写赵执信的篇目,作者是杨克和,斯人已去,文字名垂千古,替他守望这个曾经深爱过的世界。以前读过,却早已淡忘,现在读来倍觉亲切,读完之后,就对赵的一生有所了解了。更想去他的故居,凭吊一番。
赵执信少有才名,九岁文章就以奇语惊人。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同时还任《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二十八岁因在佟皇后去世时看《长生殿》获罪,回归博山秋谷。当时,京都有人对赵执信的才华和遭遇发出了秋谷才华向绝俦,少年科弟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的感叹。后来他再未出仕做官,多年漂泊在外,游历会友,读书为文,即使再度获得可以为官的机会,他也只爱山水了。终老时八十三岁,写下众多诗文。
作为博山人,却不曾用心去读他的文章,甚为惭愧。
立春之后,天气尚寒。前一阵下的雪,还未完全消融,故居前公路两边的人行道上,还堆满了雪,河水从乐桥下流过,并未被冰层覆盖,真希望可以在水中看到游鱼。此际的故居,少有人来,冬寒犹厉,戴好帽子,还觉得风冷峭凌厉。缓步过桥,看到北边赵执信纪念馆管理处,似乎无人,旁边假石嶙峋,写着古拙的两个绿字:因园。东边是赵执信故居的石碑。
正门的迎面是摩崖石刻,写着四个大字:秋谷高风,为赵执信诗集集墨,写的浑然敦厚,大气天成,深绿的字,即使在寒冬,也凛然有生机。两棵高树,若在夏日,定是遮天蔽日,清凉爽洁。南面是石阶,旖旎而上,顺着山势自然而成。台阶上,有花盆未曾搬入房内,盆里的芦荟冻得不成样,不知春日真正降临,还能不能再次返青生长?在北方,室外的花儿,每到寒冬,都是一场生死大劫。落尽叶子的树木,以简净和貌似枯萎,安度寒冬。
从圆形的拱门望进去,亭台楼阁,隔而未隔,有江南园林之美。信步走进去,有潭水冰层覆盖,高高的石碑上四个隶书:饴山谈龙。赵执信晚年号饴山老人,写过《谈龙集》,若不知,单认饴字,也是颇费工夫。看古朴的院落,朝南的房屋西边,冬青朝墙的一面任其生长,一直长到瓦檐下,现在依然青绿,护着一面墙,无时无刻不给人春意。轻轻推开木门,里面的装修竟是现代风格,兰花在高盆中,红木的大桌子,上面的灯是古雅的瓷器。朝南的窗户,幸而不曾改变,外面冬青的影子映在窗户上,影影绰绰,隔窗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推开一扇,窗外的绿色涌进来,是进门前看到的冬青。想在这轩窗之下,无人之境,晨昏读书,不分冬夏,只需一盆炉火,足矣陪伴素心。可惜,古意被破坏,其实保留古迹,就是最大的保护。
随意而行,见曲折回廊,很见景致。沿着木板路而行,看到路尽头,有四个篆刻古字,看似“秋谷防乐”,又觉不通,查阅资料,也未查到,不知其意。回廊花木疏密有致,西边茂竹丛生,绿意盎然,不改其色,竹丛边,竟是一株腊梅,含苞欲放的金黄梅花,在萧瑟之中,明亮安雅,却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态。若能靠近西边,临近河流,疏影横斜水清浅,在月色下该是何等绝妙。
不想跨栏而过,沿路蜿蜒行走,从无护栏处走过去,里面有杏树、桃树、梅树,还有不知名的灌木。看着一树梅花,花下尚有残雪,有踏雪寻梅的意境。花影婆娑,和淡绿的竹子相映成趣,背景是古雅的回廊上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寂寞中也含了无限的热闹和欢愉。
这样靠近一棵梅树,细看每一个花苞,心怀欢喜。盛开的梅花零零星星,透明的花瓣,绫绡般,花心是微微的淡绿,清逸的芳香,若有若无。看到花树上有被折下来的梅花,被折花人放在在梅树杆,折花而未带走,何种心意?心疼这花枝,便拿起来细看,这柔弱无骨的花儿,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啊。
不觉间走到一处院落,东是净绿轩,北是深约堂,最初还以为是深红堂,恰似《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怡红快绿。
随意而行。转到了翰林食府,西面是巨大的影壁,是为食府写的一篇“叙”,简约凝练,文采斐然,“一觞一咏,足以骋怀忘俗,筛酒斗茶,聊可羽化成仙,至此临山高水长,沐秋谷高风,能不把盏一醉乎”若有知己在,也可拟把疏狂图一醉了。此处,亭台轩榭,曲水流觞,笼中鸟鸣上下,挂鸟笼的树竟是玉兰,毛茸茸的玉兰花俏立枝头,不日即可开放,令人惊喜万分。池边是一棵高大的石榴树,高处,几朵花红,细看竟是石榴籽爆破,只余皮,成为寒冬的花儿,甚是巧妙。
翰林府以东,顺着山势下来的水管头是一吞吐的龙头,将水引入池中。顺着窄窄的小路,踏着石阶而上,江南园林的韵味渐无,北方的山林野趣映入眼中,亭台在山,整个故居倚封山而建,亭阁下,石桌石凳上,绘着兰花梅竹,古雅可爱。远望整个博山城,高楼林立,开发的很彻底。
顺路而下,不觉间看到“范公祠”,先忧后乐的一代大儒范仲淹,记得从苏州下火车,出站口时远望,一眼见到的就是他的塑像,峨冠博带,俯视众生,